【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日新月异,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而在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的背后,有一群一线工作者,他们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倾情投入,为人们平安、便捷出行提供保障。在这群人的眼中,中国高铁有哪些“成长的故事”?未来的高铁将是什么样的?
11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高铁一线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与中外记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现在的发展速度,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出生在铁路家庭的陈承仪,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机务段高铁司机。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陈承仪开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动车,现在开上了“复兴号”动车组。
“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开火车,现在我不仅梦想成真,还亲身经历了中国铁路的变迁。”陈承仪说。
以前,陈承仪开蒸汽机车时,有一句顺口溜这样形容他的职业:“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炭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后来,当他开内燃机车时,驾驶室里虽然没有煤灰,但噪音大、油污多,工作服脏兮兮、油腻腻的;现在,他坐在了宽敞、明亮、干净的高铁驾驶室,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铁发展让我感受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拿福建省来说,高铁从无到有,现在织密成网,很多老福建人见到我时都会感慨地说,‘现在的发展速度,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陈承仪说,如今,人们可以在鼓浪屿的海浪声中起床,中午到福州品尝佛跳墙,晚上可以到武夷山喝一杯热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介绍,1978年,我国铁路线路里程只有5.2万公里,到2017年年底已经发展到12.7万公里;高铁更是发展迅猛,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6%。另外,我国还具备了全套完备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性转变。
张润秋,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作为一名客运服务工作者,她最大的感触是服务的变化。
“从普通绿皮火车到‘复兴号’,从人工检票到刷脸识别,从排长队买票到互联网购票,从推着货车卖货到网上订餐……40年前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实现了,民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张润秋说。
“还有很多需要创新、优化的地方”
在高铁一线工作者的眼中,中国高铁的发展道路上,不只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和汗水。
今年49岁的董宏涛,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的一名动车组机械师。11年来,他检修动车组7万多组,先后攻克19项动车检修技术“疑难杂症”,改造革新实用工具11项。
董宏涛说,在动车检修人眼里,动车组也是有生命的,风里来、雨里去,总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对“理论业务一口清、实做技能一手精”,熟知动车组牵引制动等关键系统的相关知识,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能以最快速、最准确、最果断的处置确保动车组安全。
“在动车组日常检修工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创新、去优化的地方,不断挑战未知、不断创新,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董宏涛说。
陈承仪介绍,列车在运行中要匀速运行、精准对标,平稳操纵可以让旅客感觉不到车动车停,甚至连一杯水都不会晃动。而要想做到平稳操纵,高铁司机们就必须要熟悉各种车型及其操纵,精准掌握每一条线路、每一个坡道。另外,还要防止天气、飞鸟等因素对列车运行造成影响。
“如果司机开得不稳,旅客就会坐得不舒服,如果标对得不准,上车的旅客就要多走一步路。”陈承仪说。
如今,旅客不断提升的高品质服务需求,也给张润秋的工作带来了挑战。
“从初生的婴儿到年迈的老人,每个人的需求都不相同,我们感到任重道远。”张润秋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更多的旅客感受到高铁出行的便利快捷。
未来的高铁会更加智能、快速、便捷
高铁安全运行,离不开一群“医生”对车辆设备的检修。
董宏涛和他的同事们就是这样的“医生”。每天晚上,动车检修库里都会灯火通明、一片繁忙,他们会对运行了一天的动车组进行检修,直至次日高铁开始运行,才能休息。董宏涛常说,他们是“踏着夕阳来,迎着朝阳走”。
“作为一个动车检修人,我希望未来动车检修能够变得更智能化、更现代化、更高效,逐步减少人力和劳动强度。”董宏涛说。
未来,中国的高铁将是啥样?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吕关仁认为,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茫茫雪原到天涯海角,中国将会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高铁网络,更多的“复兴号”将穿越城市乡村,跨越田野阡陌,相邻的大中城市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到达,人们的出行将变得更加快速、便捷。
在张润秋看来,未来的中国高铁是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完美结合,能让乘客享受到更有温度的服务。
“当旅客来到车站,将会有智能机器人过来打招呼问好,并全程提供进站引导服务;到了站台,也会有智能机器人站在车门口进行迎接;在车厢内,智能机器人还会重点照顾老幼病残孕等旅客,调整车厢内温度等,从而让乘车体验变得更加舒适。”张润秋说。
赵红卫表示,未来动车组会朝着系列化的方向发展,能适应不同环境线路,有不同速度等级,也会朝着更加绿色环保、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