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8-11-30 09:54:5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胜 李春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用“八个坚持”系统总结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回望历史,决定一个民族和文明兴衰更替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政府能力、人口结构等,生态环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酿成的惨痛教训比比皆是。环顾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警钟已经敲响。面对重重挑战,只有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不会落空。因此,我们既要站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的高度,又要站在摆脱现实发展困境的角度,增强绿色发展转型的使命感、紧迫感,加快绿色发展步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寻求彼此发展的互补提升之道;共生,就是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一时一地的发展。绿色发展既不能走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之路,也不是光讲绿色不谈发展,关键是要找准实现目标的支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支点,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消费为支点,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绿色流通为支点,将产品和原材料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渗漏、变质、损耗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绿色市场为支点,支持绿色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绿色行业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以绿色金融为支点,在贷款利率、额度、偿还期限等方面对绿色发展项目进行倾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的科学规律,拓宽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要坚持修复保护为先,筑牢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自然本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扫清交通、通信等硬件障碍,为生态资源对接市场、匹配需求创造便捷条件。科学规划,找准生态环境资源向生态产品转化的载体,因地制宜挖掘打造特色生态产品。遵循市场规律,拓宽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路径,精准识别、锁定粘住、汇集放大客户需求,依托生态服务催生特色生态产品,依靠聚集创新把生态产品转化成为支撑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推动全民共享,加大政府和社会承担环境整治、保护修复等各种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力度,扩大生态产品覆盖率。加快区域共享,统筹东中西部地区、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乡村、上中下游区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责任与权利共担共享。探索代际共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明确有关生态补偿的标准、渠道、方式和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系统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有机整体。加快实现这一复杂系统向绿色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联动。加快推进空间协同,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不同地域、不同流域的双向流动,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协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发展源头、过程、产出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加快推进供需协同,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相关服务业,推出一系列低碳、绿色生态产品,加快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方位绿色化。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发展要通过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和发展驱动。制定和修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国家公园、湿地、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综合利用、空间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完善顶层设计,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的发展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通道,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绿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全民绿色文化自觉。落实绿色发展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中主动选择绿色产品、绿色出行,在生产环节落实生态责任,以绿色产业链促进绿色消费。营造绿色发展氛围,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性、地方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创新的主体性、全民参与的广泛性,让绿色发展体现在每一件具体事务、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清洁能源、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通过参与有关议题设置和讨论,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贡献智慧,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支持和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合作,开展国际河流资源开发与保护,形成交通、能源、旅游、环保、水利的立体合作框架,促进绿色国际合作。

(作者:王胜李春艳,分别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副研究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