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霞光绕画墙,当街老巷望斜阳。风回古镇人家好,梦驻干栏烟雨苍。花月夜,水云乡,后河古戏声回响。”11月25日,冬日暖阳,黔江区濯水景区游人如织,来自湖南、湖北、贵州及重庆主城等地的游客赏古镇、登廊桥、买特产……轻松而愉悦。
今年以来,濯水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实施“生态大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战略,全力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坚持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全镇呈现出“旅游兴旺、产业渐优、商贸繁荣、生态美丽、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
旅游兴旺:汇聚人气商气
“买了绿豆粉、鸡杂、渣海椒等美食,还买了银饰、民族服饰等带给亲戚朋友。”“土家美食确实不错,下次还约几个朋友过来游玩。”11月25日,来自湖南省的黄蓉女士在濯水古镇一边购买旅游产品,一边和朋友热聊。
现如今,走进濯水景区,古色古香的老街上,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吸引了诸多游客驻足购买;“世界第一风雨廊桥”则成为游人到濯水景区后必“打卡”之地,拍照、录视频,忙得不亦说乎……景区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旅游发展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濯水镇党委书记刘伟说,今年以来,濯水镇突出以农旅、文旅、商旅融合发展为重点,全力培育“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业态。截至目前,全镇特色餐饮门店达122家、旅游特色商品销售门店31家、特色民俗客栈48家、接待床位达2000个,濯水泉孔酒、绿豆粉等加工为主的小作坊43家,新增旅游经营服务人员3700人,成功举办、协办重庆春晚分会场、多彩中华第二届少数民族电影展、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濯水女儿会等文化活动40余场次,景区人气、商气和品牌效应初步彰显。
脱贫攻坚:解“八难”建“八有”
“现在全村598户村民有400多户种桑、150户养蚕。”近日,在濯水镇双龙村,村民们整理田土、修剪桑树、清扫蚕房,一派繁忙。村支部书记孙祥生介绍,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与蚕桑产业有关,除了种桑养蚕外,不少村民在种桑养蚕户打工,日均收入100元左右。
曾经的双龙村,属于市级贫困村。随着黔江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双龙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孙祥生说,村子里的道路硬化、扩宽了,出行更方便;新建蓄水池6400多立方米,村民们吃水、用水不再难;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的实施,解“八难”、建“八有”基本实现。
这,是濯水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的一个缩影。今年,全镇围绕年度减贫107人的目标,以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切实加大项目建设、政策投入和脱贫帮扶力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完成硬化道路10公里,新建产业路8.7公里,维修水池2400立方米,建设文化广场1400平方米、小学食堂1座;启动53户C、D级危房改造,申报易地扶贫搬迁11户46人。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兑现贫困户参合资金24.6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1户528万元,产业、教育、医疗等“六个一批”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工作力量保障有力,建立主要领导督查抓总、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包户的责任制;调整充实了帮扶队伍,常态化开展入户帮扶和精准识别“回头看”,“两率一度”不断提高。
产业发展:凝心聚力 实干为先
“已建成面积达300亩,完成投资800万元,引进和培育意大利络石、红千层、软籽石榴等优质花卉及乡土植物品种35个,栽植容器苗近6万盆……”近日,濯水镇三门社区藤蔓及彩叶植物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基地计划今年全面达产,年产优质藤蔓及彩叶植物种苗40万株,产值800万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今年,濯水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骨干产业不断巩固,完成新栽桑1200亩、改良低产桑园500亩,桑园总面积达6088亩,全镇春夏秋三季养蚕5050张,产茧4085担,实现产值776万元。种植烤烟4310亩,全面完成区上下达任务。特色产业提速发展,建成桑菜模式为重点的“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示范基地1200亩;成功引进猪八戒网投资启动1000亩藤蔓及彩叶植物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基地300亩;以“一江两岸”为重点,新栽桃子1200亩;建成柑橘、油菜、刺梨子、脆红李、青脆李、花椒、银杏、黄金梨等特色产业基地6000亩。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聚民心、促发展。”刘伟说,全镇采取“网格+”模式规范基层支部设置,积极探索股份合作、集体经营、投资创收、租赁经营等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不断深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认真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筑牢基层党建基础。
下一步,濯水镇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凝心聚力,实干为先,攻坚克难,努力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记者 周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