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馆陶看小镇,看小镇到馆陶。如果不是4年前开始建设特色小镇,这个河北省邯郸市最东部、踩脚油门就进了山东省的平原农业县,即使再强调自己千年古县、名人辈出的历史,也难有现在的知名热度。
从最先建成粮画小镇、洋羊花木小镇、黄瓜小镇至今,环绕馆陶县城,这里规模不等的特色小镇数量已有十几个。从外观看,这些小镇大多是以地理位置相连、产业基础相近的村庄为单位,对原有村庄街巷路道、房屋院墙,按照小镇各自的定位统一设计,分别进行个性化、低成本改造,风格或古朴典雅、或新潮洋气、或新旧混搭,从色彩到装饰,发散既植根乡土,又触摸现代的人居氛围,让原本的农耕村庄,不需脱胎换骨即可就地变身旅游景点,具备产业+休闲观光功能。目前仅一个粮画小镇,就累计吸引了外来观光客150万人次,其他小镇也因地域相近,成为游客必去之选。
在一个传统农业县,怎样建设特色小镇?在这个问题上,馆陶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从一开始就很明确:首先要强化产业聚集效能,让原住民有活干能增收;同时要留住美好乡愁,复活乡村记忆符号。主导推动这项工作的馆陶县委书记谢继炯介绍说,馆陶的所有特色小镇,坚持的都是“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不拆房、不砍树、不占耕地,充分利用旧房闲宅,严格按照各个村庄的产业基础、文化特征规划小镇布局、设计装饰风格。通过就地构建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色小镇,形成示范带动,逐步实现全县域美丽乡村目标。
以产业定名划线,特色产业在哪里,小镇就建到哪里。这样的思考定位,确保了馆陶特色小镇建设在思想上不摇摆、行动上不跑偏,避免了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插花瓶、摆盆景现象。谢继炯认为,起步于2014年的馆陶特色小镇,并不类同于常规意义上的行政建制镇,也与当前各类产业园区有着明显区别。它不求面积大、功能多,突出的是“一镇一业”、机制灵活,沿循的是从普通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特色小镇的蝶变理念,属于一种新型的“乡村产业社区”建设模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馆陶的黄瓜种植和山东寿光几乎同步,过去产出规模虽然不小,却长期难以形成自有品牌。自2014年以黄瓜种植专业村翟村为中心,建起黄瓜特色小镇,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扭转。全县黄瓜种植面积,两年间由3.5万亩迅速增长到10万亩,年交易量突破8000万公斤。穿过排列着1000多栋黄瓜温室大棚的生产园区,漫步在从路边墙饰到房屋街景无处不黄瓜元素的小镇中央,小镇第一书记高杨介绍说,依托黄瓜种植优势,这里已经建起包括黄瓜博物馆、黄瓜主题公园等在内的多个黄瓜类旅游参观看点,还开发出了黄瓜特色餐饮、黄瓜美容等旅游产品,村民既可以在大棚里农忙创收,也能旅游旺季时在家门口摆摊待客。
如果没有粮画小镇、没有把粮画企业“海增粮画公司”招商引进,寿东村的师献巧就不会从一个农家女,成长为技艺娴熟的粮画师,而且还能在家门口开设自己的粮画工作室。小镇的导游介绍说,现在组团成为粮画小镇的寿东村、寿北村、寿南村和法寺村,都在因为粮画制作这个产业、以及衍生的旅游功能,紧密连接在一起,除了本村近百家农户加入粮画制作,还带动了周边300家农户共同参与,形成了完整的粮画制作产业链条,粮画小镇由此成为馆陶众多特色小镇中的排头兵。
洋羊花木小镇的产业特色,顾名思义由养羊和花木种植整合而成。小镇不仅在村外建起高标准养殖园区,实现了家庭散养为集中养殖,还建成了冀中南部地区最大的活体羊交易市场。同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花木产业,种植各种花木2250亩。因为这个小镇距离县城只有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小镇的范围已经从鲍沿村一个村,拓展到了周边三个村。四个村庄全部按照产业特征规划装饰街墙屋巷,同时发挥花木产业的生态功能,连同周边的两湖一河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一个生态花博园。
小镇四季无闲人,村民不作旁观者,是因为馆陶的小镇建在了产业基础之上。几年来,到馆陶参观考察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络绎不绝,一致肯定的就是这种“以业兴镇”的做法及其突出效果,馆陶人自己则概括为“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产业更美丽”。
记者手记
近年来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情很高、投入很大,但也有个别地方急于求成、仓促上马,导致有的特色小镇中看不中用,后续难以为继。农民更是称之为短命的花瓶、没用的摆设。馆陶开展特色小镇4年取得的经验证明,特色小镇不论大小,是否具备相宜的产业,才是决定成败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