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22日电题:昔日“水窝子” 如今换新颜——安徽淮河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记 新华社记者姜刚、王菲
淮河行蓄洪区划定以来启用128次,转移人口160万人次,群众“舍小家顾大家”,部分庄台群众存在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等“十大难”……“因水致贫”的行蓄洪区是安徽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记者走访发现,安徽省坚持“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原则,通过庄台整治、居民迁建、产业发展等举措,昔日“水窝子”如今换新颜。
听民意:“九小工程”扮靓生态庄台
房前屋后绿树成行,新建的水冲式公厕干净整洁,生活平台上停放的农机、草垛井然有序……记者日前在颍上县的溜孜口、二罗台等庄台看到,过去脏乱差的庄台已经大变样。
“以前是‘北边刮风厕所臭、南边刮风垃圾熏’。”63岁的颍上县赛涧回族乡溜孜口村贫困户李培凤感慨地说,“现在垃圾有专人清理,旱厕改成水冲式厕所,俺们总算过上了舒心日子!”
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涉及7个市19个县(区),总人口99.1万人,其中4个重点县颍上、阜南、霍邱、寿县均是国贫县,4个县贫困发生率为11.5%。区内有199个庄台,35个保庄圩。淮河行蓄洪区划定以来启用128次,转移人口160万人次,是全国使用最为频繁的行蓄洪区。
“安徽省将行蓄洪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安徽省扶贫办主任江洪说,该省坚持“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原则,持续出台特惠性政策,仅今年以来省财政就安排11.8亿元资金支持行蓄洪区,有序推进庄台整治、安全建设等工作。
颍上县委书记熊德超说,颍上县近两年投入2.1亿元开展美丽庄台建设,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施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厕和小生活平台等“九小工程”,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
占全省庄台总量约三分之二的阜南县也向脏乱差“开刀”。这个县正全面展开行蓄洪区环境整治,已完成投资3.2亿元,让每个庄台拥有“一条文明路、一口干净塘、一块文化墙、一个小广场”。
补短板:“水窝子”换新颜
“以前我家住在保庄圩外的平房里,下雨时上面漏雨下面进水。去年我搬到这里的两室一厅,除去政府补助,我只花了3万元。”提及新家,寿县窑口镇和谐园居民迁建小区贫困户许培苏乐得合不拢嘴。
记者走访看到,小区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社区文化广场、健身休闲器材等一应俱全。
目前,寿县11383户居民迁建任务全部完成。寿县县委书记从维德说,为了让“舍小家顾大家”的群众过上安心日子,该县采取统规统建、购房安置等模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
“居民迁建步伐持续加快。”江洪说,该省努力提高安置标准,注重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修通了沥青路,主路面还拓宽了!”颍上县王岗镇淮罗村贫困户罗福深说,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不用担心出行难了。
增强群众幸福感的还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徽已完成投资2.38亿元,解决包括1.84万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拔穷根:从“种地”到“种水”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子、白鹅水上游……
立足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变“种地”为“种水”,安徽推动行蓄洪区发展适应性产业,产业扶贫走上“快车道”,让群众彻底拔掉“穷根”。
在位于寿县的安徽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寿县国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西国正在葡萄园内忙活着。
“在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合作社带动16户贫困户,务工一天能拿60元工资。”陈西国说,占地50亩的合作社集科学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成熟期每天仅游客上门采摘就能卖掉200多斤。尝到甜头的他准备再增加30亩地。
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邬平川说,今年以来寿县投入1.2亿元,在行蓄洪区发展稻渔(虾)综合种养8100亩,建成园林苗木、特色经果林基地9800亩,扶持贫困户6906户。
“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霍邱县委书记刘胜说。今年霍邱县发展稻田养龙虾18万亩,其中行蓄洪区内13万亩,成立稻虾养殖合作社26个,引导1.4万名贫困户发展产业,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在政策“组合拳”作用下,淮河行蓄洪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89670人减少为33286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