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大包干”发出的第一声“惊雷”,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创新,再到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的提出。基层的创新带动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新的制度也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和壮大。
当前农村改革要注意什么问题?破除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点在哪里?具体路径又是什么?思客问答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秀荣为您解答。本文为“改革开放40年与农业农村改革”系列问答的第二问。
中国农村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40年农村改革所遇到的困难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历史进展时间上,我们40年改革走过的历程是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百年甚至二百年以上时间才走完的。尤其是中国改革的起步经济基础很薄弱,城镇化率只有20%左右,农村绝大多数是贫困人口,人口多,地域广,面临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难点,这些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没有面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改革和取得巨大成就确实来之不易。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三农”问题也表现得比它们更为剧烈。
中国的农村改革成就举世瞩目,不仅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福利,也造福了整个中国甚至世界。举一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想象到,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今天一定会向国际市场买粮,世界的粮食安全状况会怎么样?因此说,中国改革的成就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的农村改革经验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值得参考,构成了世界农村发展经验宝库的重要内容,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梳理回顾都会提到作为改革起点标志的“大包干”,“大包干”就是发挥农民的个体积极性,它从粮食生产开始,吃饱肚子是第一需要。温饱解决之后,农民就把生产重点转向了钱的问题,发展经济作物,但这仍然局限在农业生产阶段。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中国农民创造性地发展出乡镇企业,将就业和创收拓展到了非农领域。
1993年,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民大规模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领域提供了机遇,在地域和机制上都突破了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局限。从此,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的亮点之一,这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我们要看到,今天农民的增收主要还是来自于打工收入。到了这个时候,农村改革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想,就是一定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
与过去相比,尽管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二元结构问题,比如城乡治理方面的新二元结构问题。
过去的农村改革中,很多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因此,改革满足了农民的迫切需求,所以才会成功。跟过去相比,我们现在和未来的改革更多地偏向顶层设计。因为历史条件不一样了,原来很多东西农民可以依靠自己来做,但今天可能更需要财政支持和政府其它帮助,所以,自上而下的顶层改革设计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不应忘记“高手在民间”,尤其是在今天特别讲究顶层设计的时代,千万不要忘记自下而上的民间创举,因为农民最知道自己的需求、最知道根据客观现实来灵活变通。我们应融合自下而上的创举和自上而下的设计。这样,未来的改革可能会走得更顺利些,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些。
中国农村的未来改革之路怎么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实现现代化。如果农业农村不行,中国这样的大国就难以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后会相对稳定慢升。我国即使达到这个比率时,还有30%的人要住在乡村地区,这意味着乡村人口约4-5亿人,劳动力大概是3亿上下。而农业劳力需要1亿人,那其余2亿甚至更多的乡村劳力上哪去就业?所以,必须要在乡村地区进行非农产业就业,实现在乡村地区的现代安居乐业。
以往我们总把农村、农业作为城市产业的原料与要素来源、工业品的销售去向。后来我们说要城乡统筹,但是结果往往是乡村的优质资源被统筹到城里去了,不少村落不见了,不少村落凋敝了,乡村土地变成了城区,资金被抽汲到了城市产业、青壮劳力去了城市,等等。所以,今天我们说要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我理解的融合发展应当是缩小差距的发展、分工互补的发展。
现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则需要在产业空间分布和产业链融合上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调整产业政策,在乡村地区构建起围绕农业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如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分级和包装;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激励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促进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的生态景观、康养休闲、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乡村文化等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如果做不到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很难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但我相信我们的改革发展一定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乡村振兴来达到城乡融合,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