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震惊!江津还有如此人物!

2018-11-20 22:01:22  来源:江津网

与江津相关的名人灿若星辰

聂荣臻元帅、陈独秀、

明代工部尚书江渊、

“中华联圣”钟云舫、

清《重庆日报》创办者卞小吾……

然而,大多数江津人不熟悉的是……

在江津,

曾经有一位近现代最卓越的佛学家寓居于此,

他整理佛典,刻印《藏要》三辑,堪称迄今最佳佛教经论选刊本。

在江津,

他著述甚丰,编订《竟无内外学》,是抗战时期流寓江津的文化名流唯一一部个人全集,是研究中国现代佛学思想史和哲学史的重要文献。

在江津,

他讲学育人,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佛教学者,与太虚大师成立的汉藏教理院并称佛学界“两大道场”。

在江津,

他爱国兴教,把“抗战到底,保家卫国”、“杀鬼子不犯杀戒”的口号贯穿于讲经中,极大鼓舞了大后方民众和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

南京内学院江津蜀院旧址(位于江津区东门原文化馆)。

他就是近代著名佛学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唯识宗代表人物,近代佛学一代宗师欧阳竟无,在江津的岁月里,他完成了自己最高的学术建树,其弟子将其遗著刻成《欧阳竟无内外学》,包括佛学国学研究成果共计26种。

今日,重庆市江津区欧阳竟无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江津召开,60余名研究欧阳竟无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盛事。它的成立将为国内外研究欧阳竟无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来江津“寻根”的平台。

南京内学院江津蜀院旧址(位于江津区东门原文化馆)。

欧阳渐

字竟无,

江西宜黄人,生卒年为1871-1943。

或许今天的人们还不熟悉他,但20世纪的30至40年代,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佛学界欧阳竟无的名字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其佛学水准与学术成就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之论在宗教及文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讨论。

欧阳竟无6岁丧父,从小就刻苦读书,20岁中秀才。初读程朱理学,博览经史,精通天文历算,后习陆王。37岁时往访南京,师从中国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学家杨仁山学唯识宗。其后杨病故,欧阳竟无接手经营刻经处并开设了佛学研究部。

南京内学院1922年由欧阳竟无、吕澄、章太炎等人在南京创办。迁到江津前,梁启超、胡汉民、陈独秀、梁漱溟、鲁迅等社会和学术界名流曾常常到场听欧阳渐讲学并作交流。1938年,内学院刻经社为躲避战乱随国民政府辗转内迁到江津,由江津进步乡绅邓蟾秋捐款,张茂芹兄弟出让土地建成。

欧阳竟无著作

迁到江津后,院名为南京内学院江津蜀院。

在江津期间,欧阳竟无的“唯识抉择谈”将唯识内在之意蕴料理清晰,把唯识与不法相妙义阐释无遗,并且将之纳入其理论体系进行研究,据此确立了欧阳竟无在佛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欧阳大师及其门人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研究人数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佛学研究群体。他对佛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整理文献、出版善本、讲学育人、开宗立说等。

欧阳竟无著作

在江津期间,除继续讲演佛学之外,他还涉猎融通般若、华严、涅槃之学,并将儒家学说与佛学融通,人称宜黄大师。除主持辑撰《藏要》三辑外,还著有《唯识抉择谈》、《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等,合集为《竟无内外学》26种,共30余卷。这些经卷。后来被日本、印度许多大学及佛学院作为补充教材。

《欧阳竟无在江津》

1940年前后,欧阳竟无开始编印《精刻大藏经》。在江津刻经坊逐步运转正常后,每年他都会聚集好友和门人摆坛论道,江津及重庆周边等地的文化宗教名流和信徒纷纷亲自或派人聆听他讲佛说法,学习义理。如重庆罗汉寺、汉藏教理院、四川佛学会以及张澜、蒙文通、吴稚晖等,其时四川、西康两省的教育厅还发给补助经费。流寓江津的一代人杰陈独秀也常与大师畅谈宗教文化、时事社会,唱和诗文,交流书法艺术。稍有闲暇,欧阳竟无也时常到白沙、德感等与当地社会文化名流如邓蟾秋、吴汉骥进行学术交流探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上卓有成就的梁漱溟、熊十力、吕澄、汤用彤等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南京内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

欧阳竟无还经常应邀出席抗战集会演讲,在演讲中,他把“抗战到底,保家卫国”、“杀鬼子不犯杀戒”的观念贯穿其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入世的态度。当时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用自己旧作“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予以高度嘉扬,章太炎对其极度推崇,梁漱溟更是称其“佛学第一人”,梁启超、熊十力、汤用彤等国学大师以及后来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都对其执弟子礼。

欧阳大师及其妻子的合葬墓

1943年2月,欧阳竟无病逝于江津蜀院,与先他而逝的德配熊夫人合葬于园内。城市发展,墓葬两度搬迁,今位于城南艾坪山上。

欧阳竟无逝世后,国民政府在先生第二故乡江津举行公祭,各界人士三万多人参加;沦陷区江西宜黄欧阳先生原籍,人们不顾日本宪兵威胁,先生故居两边两里多长的路上跪满了披麻戴孝的群众,“六一世家”欧阳宗祠前高悬挽联:了无半亩遗家属,唯有孤灯照人间。

(记者 贺奎 整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