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这里的果园,产量产值都非常低,主要是缺技术、缺管护、缺投入。”11月13日,在位于复兴镇凤凰村二组的柑橘果园里,重庆春吉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凯说。
唐凯回忆,2013年,凤凰村2000亩柑橘果园基地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平均亩产值只有100多元。这样的产值,大大挫伤了村民的积极性。
2014年,重庆春吉果业有限公司在凤凰村成立,将村民自种的2000亩柑橘全部流转过来,按每亩500余元的流转费支付给村民,并将个别村民散种的果树进行整合,连片种植,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
经过几年的培植,到2017年底,该公司大雅、沃柑、W·默科特3个品种的柑橘总产量达到150万公斤,实现产值近300万元,农户平均收入近6000元。
为何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唐凯给出了答案:依靠专家团队进行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
这个专家团队以西南大学李峦松、熊晓山两位博士为主导,汇集了重庆园林园艺学院、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在内的十余名常年从事柑橘研究的专家学者。专家团队的到来,为柑橘果园的发展带来希望。
专家团队首先克服的是柑橘嫁接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最后确定了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推出的柑橘优良品种——沃柑。他们将沃柑枝条嫁接到果园的柑橘树上。通过嫁接,有效解决了柑橘长势不好的难题。
“以前果农效益不好的问题还出在套袋和修枝上。”李峦松说,套袋是一个技术活儿,不是简单地将袋套上,要讲究尺度,漏出一部分根部,让柑橘根部既能充分地吸收营养,又不受冻霜。
专家团队把技术原原本本的传授给果农,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从嫁接到套袋再到修枝和管护,毫无保留。果园的200多名果农将种植技术运用到柑橘种植中,促进了柑橘增产增效。
专家团队还致力于产品品质的打造。专家团队禁止果园使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除草剂——草甘膦。
“我们坚持人工割草,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化学除草剂对土壤的污染,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更有利于柑橘的生长。”李峦松说。
在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果园的柑橘长势非常好,到2017年底,2000亩柑橘果园实现高产,产值约300万元。
2017年,该柑橘果园的柑橘经过技术部门的检测,测出该产品的含糖量为16%至18%,比同类柑橘的平均含糖量高出几个百分点。
虽然柑橘产业有了起色,但专家团队并没有止步。
2018年初,一套成型的物联网技术在柑橘果园实现全覆盖。
“物联网就是将手机和基地的装置按钮捆绑,在手机上可以轻松跟踪柑橘生长的各个环节。”李峦松说,手机上的信息实时更新,果树缺水、缺营养就会在手机上提示,只需在手机上点操作按钮,管网就自动打开,进行喷洒。“这样一来,非常方便,减少人工环节,省时省力。”
不仅如此,专家团队还在果园内安装了数十个高清摄像头,既可监测柑橘的长势,又杜绝偷盗行为发生。
“预计到明年采摘时,产量将达到250万公斤,实现综合产值500余万元,促进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唐凯说。
“我在这里打工,每月有务工收入2000多元,专家们还教会了我很多技术,现在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柑橘种植的各个环节。”贫困户杜梨芬开心地说。
在果园,和杜梨芬一样打工的村民有200多名,其中贫困村民40余名,他们在这里打工挣钱,生活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