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医疗设备从最初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如今的磁共振、螺旋CT、高清腹腔镜等高端设备层出不穷;医疗机构从以零星的小型诊所为主到专业大医院遍布全区;医护人员从赤脚医生当“主力”到业内专家走进家门,再到“互联网+远程诊疗”、实现名医专家无缝连接……
改革开放40年,江津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百姓看病少走路、住院更省心、花钱更少了,健康江津的红利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医疗资源丰富
就医脚步越走越近
“过去,生病稍微严重一点就要往城里跑,现在感觉医疗设备和医生水平都相差无几。”昨日,朱女士在李市中心卫生院确诊病情后,选择了家门口做手术。
随着这些年江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基层患者就医“舍近求远”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回溯以往,基层医疗一直是医疗服务的“短板”,农民看病难、住院难和缺医少药等问题突出。
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基础布局不断铺陈。1995年,新建的李市中心卫生院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部验收,成为全区乡镇中首个国家一级甲等医院,7万多村民可就近得到诊疗服务。
受益的不止李市居民。放眼江津各镇街、村社,40年来,新建设的卫生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刷新着江津卫生医疗体系的高度和广度。
数据显示:全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翻了近10倍,编制床位4734张,开放床位6132张,是1978年的4倍;医疗卫生机构1129个,是1978年的2.3倍;在岗执业医师3329人,执业护士209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6人、注册护士1.6人。
为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我区持续优化全域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区、镇、村三级医疗体系逐步形成,“一镇一院、一街一中心、一村一室”标准化建设如火如荼,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百姓就医的脚步越走越近。
医疗技术质变
就医更安全高效
区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邱昌福已在该院工作30年。他说,过去医院只有A超、照片机、心电图等较为基础的医疗设备,现在磁共振、螺旋CT、高清腹腔镜等高精尖设备应有尽有。
“以前,为胆囊结石患者解除病痛要做手术,会留下2厘米长的切口,还要五管插身;现在,我们在高清腹腔镜下做微创手术,仅需一两个小孔就能完成,患者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头天做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床吃东西。”邱昌福说。
更让邱昌福感叹的是,伴随医院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步伐,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不断升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互联网+医疗”、智能化、大数据带来的便利,让医生护士直接了解世界级专家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为百姓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诊疗服务。
就医环境的改善,群众体验最直观。“以前住院还要从家里带温水瓶。现在不一样了,有空调有热水器,病房干净整洁。”78岁的廖兴武为医院的变化点赞。
数据显示,我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区域性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5个,成功创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0个。
医疗改革给力
看病负担越来越轻
40年来,解决群众看病问题,一直是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改革,就是要从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我区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不断深化医改,旨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7年9月9日,注定在江津医疗史上打下烙印。
这一天,区妇幼保健院等3所医院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范围,实行“零差率”销售,宣告“以药补医”旧机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江津公立医院改革“破冰”,成为全市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的区县。
而在这之前,2016年7月1日,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就已实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更早在2010年2月,全区镇街卫生院就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
每一段历史的印记,穿透岁月的折痕,毫不褪色;每一次革新的转折,跨越历史的时空,历久弥新。
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完善,财政投入显著提升;公立医院改革冰点在消融、堵点被打通;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医联体、现代医院管理、基本医疗保障等制度逐渐完善,多项改革经验全市推广,甚至走在全国前列。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我区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计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73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5.5亿元,是以前的75倍。全区6所公立医院,每年药品直接让利群众7200万元,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目前,我区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加大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区综合参保率达96.9%,在二级医院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60%以上。
同时,为不让“病根”变“穷根”,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的脱贫目标,我区对建卡贫困户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专项救助基金”五位一体健康扶贫,增强贫困人口防大病、抗风险能力。这不,李市镇洞塘村的建卡贫困户邹景田,在李市中心卫生院拆钢板住了10天院,一分钱也没花。
医疗能力升级
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40年来,我区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1985年为68.9岁,2017年为78.89岁,提高了近10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从1999年的14.74‰下降至2017年的4.4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0.44/10万。
走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描绘出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的前行方向,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我区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能力,群众获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改善。
11月5日,31岁的易女士在区妇幼保健院顺利诞下一名男婴,全家人都特别高兴。5年前,她也是在这里迎来了可爱的女儿。
国家二孩政策的红利、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惠、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数十项利民政策,为易女士和孩子全方位保驾护航。
从看上病、看好病,到治未病、保健康,从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到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从全国初保达标先进区到全国新农合试点区县......40年来,30余项国家级、市级殊荣,见证了江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人民群众乐享的健康红利。
接下来,我区将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过度诊疗专项行动、建设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特约记者 金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