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境内的灵渠
在广西桂林北部的兴安县境内,灵渠静静流淌。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灵渠见证了岭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也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世代百姓。现在的灵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何在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兴安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生态修复、文旅融合 古老灵渠展开全新画卷
灵渠修建于公元前21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纽带,灵渠在古代中国南北水上运输和周边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如何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兴安生态立县的重中之重。
据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介绍,漓江发源于兴安,灵渠作为漓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每年可为漓江补水1.1亿立方米。2016年,兴安开始全面实施灵渠保护修缮、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我们想通过修缮渠道、护堤固岸、清淤疏浚、绿化美化、灵渠复航、灵渠补水、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逐步恢复灵渠河道功能,推进两岸生态环境建设,让灵渠重现旧时风采。”
记者了解到,灵渠保护修缮工程分五期进行,预计总投资5亿元,目前已完成北渠、渠首段的保护修缮,正在进行一、二期的维修,占工程总量的40%。同时,投入2300多万元实施灵渠沿岸环境综合整治,补种两岸树木4000余株;规划建设占地约700亩的矿粉产业园,对污染灵渠水质、空气的工矿企业进行关闭、搬迁和整合;新建2个污水提升处理泵站,对灵渠沿岸23个村屯进行污水直排处理(漓江上游流域沿岸共有72个村屯);对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个村屯进行改造和提升,结合当地种植特色对田园进行美化、果化,引导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实现“三乡七肆六十屯,一渠两岸百里画”。
据黄洪斌介绍,在灵渠保护修缮工程之外,他们还计划投资2.4亿元实施灵渠补水项目,拟从上桂峡水库扩容补水到灵湖水库经双女井溪进入灵渠南渠。不仅如此,灵渠复航工程也在深入推进,目前,一期工程(白竹铺驿站至黄茅坝)已正式试航,二期工程(黄茅坝至三江汇合处)预计今年底可实现通航。
图为生态修复后的灵渠,清澈见底、水质优良
通过一系列保护修缮和生态修复工程,不仅灵渠河道轨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保护,灵渠沿岸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也有了契机。
据兴安县副县长庄慧琼介绍,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兴安正在打造“灵渠人家”寻秦访古旅游带。通过对灵渠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实施灵渠南渠保护修缮、兴安博物馆(灵渠展示中心)建设、灵渠复航、北街里改造等七大项目建设,灵渠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品味不断提升。同时,投资1558万元完成以秦文化为主题的秦始皇铜像广场、马援广场、秦兵广场等,让灵渠的历史文化旅游内容得到丰富与延伸。“我们正在精心打造的财神庙和北街里历史文化街区、魁星楼和白云驿历史人文景观区、灵渠古城、灵渠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区,将为灵渠文化旅游不断增强实力。”
创业致富、规模发展 古老灵渠浇灌现代农业幸福花
八年前,唐春艳跟村里的绝大多数人一样,在外打工谋生。如今,回乡创业的她已经是兴安县湘漓唐水生禾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2010年与弟弟一起返乡后,他们开始了生态特色农业的摸索,利用灵渠水养成的禾花鱼成为他们致富路的开始。
据唐春艳介绍,他们村处在灵渠的上游,祖祖辈辈都依靠灵渠生产生活。“以前村里人只是种水稻,我们开始在稻间养禾花鱼,灵渠的水质好,鱼通过吃稻田里的微生物和稻穗花粉就能生长,很天然,也是原生态”。记者了解到,通过这样的稻间套养,唐春艳家从以前只能收获稻子,变成了既有稻子的收入又多了养鱼带来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美滋滋。如今,他们带动全村人一起加入禾花鱼养殖,还成立了合作社,全村3000多亩地的大规模养殖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然而,唐春艳的创业路并没有止步于此。据她介绍,除了禾花鱼养殖外,她还开发了鱼干等农副产品,现在也开起了农家乐。“农家乐一天能接待七八十人,鱼干也有不错的销路,我现在还在网上开了店,大家可以通过网购来买。”
唐春艳的创业路是近年来兴安县利用灵渠发展特色农业的生动写照。据兴安县农业局局长吕瑞云介绍,灵渠流经之地属湘桂走廊,沿途土地肥沃,素有“灌田甚多”、“民田赖之”的美誉。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达6.5万亩,灌区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000多人,其中的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备受关注。
记者了解到,灵渠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兴安县西南部的溶江镇、严关镇葡萄主产区,以贯穿两镇的灵渠为中轴向两边延伸,核心示范区葡萄面积6000亩,拓展区10000亩,辐射区50000亩,涉及两镇13个村委,110个自然村,11310户,总人口34180人。示范区2014年开始创建,2015年1月被认定为广西首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2017年获得自治区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称号。
以成功创建首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灵渠葡萄示范区为契机,兴安遵循“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兴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升级”的农业工作思路,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加大兴安特色农业提质升级力度,突出旅游休闲功能,发展健康生态农业,提升经营组织化、设施装备化、生产标准化、要素组成化、特色产业化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
据吕瑞云介绍,现在,兴安的农业支柱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葡萄产业由单一品种逐步形成了早熟、中熟、晚熟合理搭配的局面;柑桔产业由单一品种逐步形成了砂糖桔、沃柑、默科特等新品种合理搭配良性发展的局面。不仅如此,在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他们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如今,甜玉米、食用菌、罗汉果、猕猴桃等产业为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又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