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在分户施策的基础上,探索整村推进,以全村抱团兴产业的方式,让贫困户真正在产业链上快速稳定脱贫,提升产业扶贫的效率和质量。
资金到位分户施策
前些年,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团结村贫困户陈明兰因病做过4次手术,欠下12万元外债。去年6月,她从村干部那里得知,贫困户可申报产业扶贫项目,获取到户资金,于是上报养猪扶贫项目,很快获得7000元资金。在包保干部和技术指导员的帮助下,她建起了3间猪舍,购买了2头母猪和10头小猪,不久便见到了效益。
“已经卖了三茬猪,收入了6万多元,最近这10头猪也要出栏,又能收入2万多元。”陈明兰感慨,党和政府出钱给贫困户发展产业真是扶到了他们心坎上。
团结村贫困户侯传江因为照顾家中多病老人和两个孩子,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希望在家门口养羊挣钱。今年初,他申请到了7000元养羊扶贫资金,首批购进了20多只优质山羊,下月即将销售。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用钢管焊棚搭圈垒院墙,准备把养羊规模扩大到40只。
“脱贫不能光靠政府唱‘独角戏’,贫困户自己也要争气,拿到扶贫款要真能做点事。”侯传江说。
今年这个村应贫困户的需要分户施策,共落实养猪、养羊、养鸡等49个产业扶贫项目。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乡村严格审核程序。贫困户申请扶贫资金,要经“三员”入户调查认可后,经过村“两委”讨论,再把讨论结果拿到群众、党员代表会上评议,实行“两公示、一公开”,并且,村委会和贫困户签订“精准帮扶双向承诺书”。
“产业扶贫分户施策,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项目可做,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了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支河乡一位人士说。
加强统筹抱团兴业
宿州市三八街道副书记孟爱学介绍,在九里村试点产业扶贫整村推进,通过村集体牵头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打造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实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真正把贫困人口纳入到产业链中,变资金到户为效益到户,让扶贫资源精准地落到贫困户身上。
近年来,九里村从省科技厅、埇桥区政府筹集扶贫资金100多万元,整合产业扶贫到户资金,集中流转土地,建设了连片蔬菜大棚,探索出一套政府建设、集体经营、分户承包的管理运营模式。同时,制定了整村推进“三步走”计划:第一步,连片大棚无偿交给贫困户种植,村里承担所有生产管理成本,并提供一揽子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贫困户只需出力即可获得可观收益,实现一两年内快速脱贫;第二步,引导脱贫户在种植连片大棚的同时,带着成熟技术在自家地里发展大棚,农资由村里全部承担,实现贫困户持续脱贫;第三步,连片大棚逐步向有偿租赁过渡,引导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迈向市场,自力更生,连片大棚收入则充实村集体积累,用于脱贫致富再提升。
在九里村的连片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技术员正指导六旬贫困户陈明亮管理香菜和青菜。“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真好,俺没出一分钱就种上大棚菜,还有全程技术指导。”陈明亮连声赞叹。
“村里成功申请了‘九里翠’‘九里脆’商标,有了响亮的品牌,村集体可以把贫困户的产品直接卖到大市场、大超市。”九里村村干部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他说,过去市场上的农产品再涨价,农民也得不到多少实惠,原因是许多利润都被中间商吃掉了。现在,村里帮农民集中创品牌、闯市场,让他们直接插到市场终端,跳过中间环节,可以挣得更多利润。
56岁的贫困户周为山算了一笔账,过去他收的萝卜卖给贩子,每公斤只能卖1.2元左右,现在村里统一品牌,集中销售,他的萝卜每公斤可卖到约1.8元。
政府担当兜底风险
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干部群众最担心的就是风险。如何规避风险,科学的顶层设计必不可少。
三八街道九里村在省科技厅、农业院校等单位的帮助下,“量村定制”了一老一新两个优势高效核心产业,一是本地传统的萝卜等优势蔬菜品种;二是外来引进的农业新品种,如特种西瓜和南瓜。前者在秋冬季种植,后者在春夏季种植,时令上实现互补。村里还专门成立九里梦脱贫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指导贫困户抱团闯市场。
目前,这个村的农业新品种发展十分成功,带动一批贫困户半年内脱贫。近年来,全村贫困户种植某农业公司无偿提供的特种西瓜种苗,肥料则由省农科院无偿提供。根据村里缺水现状,九里村引进某科研所自主研发的耐旱型精品南瓜,贫困户订单种植,以每公斤2.4元的保底价卖给科研所。今年,九里村又引进了第二代精品南瓜,可在大棚里吊种,不仅售价翻番,而且节省空间。
保护价回收固然好,但遇到市场好光景,贫困户是否能够获浮动收益?埇桥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该区政府、扶贫办和凯悦农副产品种植销售有限公司联系,引导贫困户实行订单辣椒种植,公司设定每公斤1.2元的回收保护价,如遇市场行情上涨,公司将在保护价的基础上给予实际涨幅的50%加价收购。按照亩产1500公斤辣椒计算,亩均收入可达2500元,再加上扶贫奖补每亩600元,仅种植辣椒一项,贫困户至少可实现亩均增收3100元,达到稳定增收脱贫。并且,辣椒只种秋季,不耽误种植小麦,也让贫困户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