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宣汉县,曾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达20.94万,贫困发生率高达19.1%。然而,截至2017年底,贫困人口仅剩下6.12万,贫困发生率锐减到5.6%。3年减贫14.82万人,一下子成了全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
今年宣汉县将再减贫4.5万人左右。“攻坚克难抓大项目,将开发式扶贫与精准扶贫结合,充分为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及能人带动扶贫创造条件,扶贫又扶志,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这些都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丁小平说。
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探路
投资额达130亿元的巴山大峡谷项目一期工程结束,今年9月正式对游客开放。巴山大峡谷位于宣汉县东北部,距县城120公里,辖区有建档贫困村102个,贫困群众达9万余人,为全县深度贫困区。
面对贫困群众多达9万余人的巴山大峡谷,宣汉县提出聚焦北部山区,实施开发扶贫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战略,推进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以旅游开发带动脱贫攻坚。
几年来,从农产品深加工、景区开发建设、旅游交通配套、旅游商品销售、旅游商业演出等多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和盈利空间,仅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就有百余个工地,为2000多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5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该县通过实行“资源入股、统筹经营、资本上市、持股分红”的模式,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林权、闲置民居等资源入股公司,公司当年按照土地流转和林地流转给流转费。景区开门迎客后,用门票收入的10%来进行分配,建立景区群众长效增收机制。
随着景区各项目推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住房改造以及景区建设拆迁安置,区域内需搬迁人口纷纷聚集到点,一个个设施完善、舒适漂亮的区域扶贫新村建立起来。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他们的从业方式也将改变。通过引导和扶持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土特产专卖店等,使景区群众实现由外出务工到自主创业的转变。
据有关部门预测,景区开门迎客后,通过商业演出、景区务工、经营服务等,将直接和间接创造出就业岗位1.7万个,完全能实现贫困家庭“一户一人景区就业”。根据贫困群众年龄结构和就业能力,结合政府设岗、企业供岗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据统计,现已开展与旅游相关的就业培训87期91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2200余人次。
工商资本入村,能人回乡创业,支撑产业扶贫一片天
塔河镇大店村虽然人均耕地面积有两亩多,但都是页岩土,种上玉米亩产不到200斤,因此,早些年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主任向明建就是其中一员,头脑灵活的他辗转沿海各地,渐渐积累了一笔财富,最终他选择了回村发展。
村民们选向明建当村主任。要将满山荒地和灌木、杂树的大店村发展起来,向明建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大家的观念,于是自掏腰包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回来后,确定本村的发展方向:北李南柚东花椒,百姓个个鼓腰包。从2014年起,全村在北山栽种了3000余亩脆李,在南山栽种了1300多亩三红蜜柚,村东则发展了600亩花椒,另还有葡萄、水产养殖等。
今年,脆李开始投产,明年,蜜柚和花椒也将投产。据初步估算,所有产业到了丰产期,全村总产值将超过5000万元。大店村采用的是在合作社统筹下每家每户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因此产业发展的每一分利润都能揣进自己的腰包。2016年,大店村成功脱贫。
县扶贫移民局有关领导透露,目前已脱贫的100余个贫困村中,靠能人回乡创业和工商资本入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几乎占了90%以上。
诚信守法感恩,扶贫扶志树德,公民道德教育起了大作用
在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淡漠,不讲诚信、不守法规、不懂感恩;一些人等靠要、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面对这些问题,宣汉县从2016年起开展以“诚实、守法、感恩”为主题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无论走到哪个村(社区),记者总能在村级阵地发现一张“红黑榜”,上面均有本村(社区)居民的实名和照片。把群众实名上“红黑榜”,各村(社区)都有自己的独门招数,红岭镇湾桥村则采用“量化积分”的办法。
记者翻看《湾桥村公民道德监测积分卡》,设置了环境卫生、家庭和睦、勤劳致富、安全稳定、遵纪守法等五大类,涵盖25个与村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具体事项,采取100分制,由党员群众大会制定每项分值标准,每季度开展一次测评,测评后由村民自己签字认定。
“积分出来后,前20%进入红榜,后20%进入黑榜。”村党支部书记符纯祥说,这个积分卡还可作为评选先进、道德模范、兑换奖品的重要依据。
2月5日,宣汉进行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典型表彰活动,县乡镇各级领导纷纷奔赴各会场,对被评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及“县级模范户”“乡镇模范户”和“村级达标户”进行表彰,一个个模范户从领导手中接过红灯笼,心里乐开了花。
大店村贫困户李平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植了30亩葡萄、10亩李子和10亩柚子,一年纯利润达20余万元。他还积极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产业,在他的葡萄园里就吸纳了5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年为他们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李平阳被评为“县级模范户”。老李指着家门口的红灯笼说:“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永远保住这块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