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大庆前三季度渔业增值6.3亿

2018-11-09 14:53:52  来源:大庆网

年初以来,黑龙江省大庆市渔业经济总体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名贵鱼种实现自繁,依托渔业资源发展旅游业,还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渔产品加工等。日前,大庆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大庆市渔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同比增长20.8%。

渔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大庆市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生产,充分发挥各县区地缘及资源优势,进行以大银鱼、河蟹、鳜鱼为主要品种的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全力打造以肇源为主的淡水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产加销的全产业链条。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9万吨,同比增长9.8%,平均价达到1.5万元/吨。

近日,在克尔台乡六合湖水产养殖场繁育场车间内,人工繁育的史氏鲟鱼在培育池内时而游弋、时而翻腾,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景象展现在眼前。

据了解,六合湖水产养殖场成立于2009年,养殖水面积3000亩。去年10月,这里总投资850万元建设了一处名特优鱼种繁育场,并于今年5月末完工并投产。依托丰富的温泉水资源优势,利用恒温温泉水开展繁育,实现了“名特优”鱼种的早繁,比普通水体繁育期提前一个月。

今春,繁育场引进鳜鱼亲本120组,鲟鱼亲本56组启动鱼种繁育生产。为提高自繁自育能力,繁育场高薪聘请具有多年鱼种繁育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专门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共繁育鳜鱼夏花50万尾、鲟鱼夏花20万尾,所有繁育苗种全部销售至当地养殖户和省内部分地区,实现产值400余万元,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繁育场采用温泉水繁育,有效缓解了我县鱼苗繁育期滞后的实际,为‘名特优’鱼种的早繁奠定了基础,也填补我县鲟鱼自繁的空白。”繁育场水产高级工程师李兴怀说,下一步,繁育场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引进黑龙江法罗、辽宁鸭绿江沙塘鲤、松花江鲈鱼等优质品种,带动周边地区由传统“四大家鱼”向“名特优”养殖发展,不断调优水产养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杜尔伯特县以《全县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5处鱼种苗繁育基地,转变以“四大家鱼”为主,繁养模式调整鱼种培育方向和比例向名特优发展,覆盖全县的繁育网络。在满足全县鱼种投放需求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周边县区鱼种供给,建成区域性鱼种核心区。

渔业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近年来,大庆市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从最初的传统渔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依靠水面发展旅游等。

六合湖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料,不仅渔业经济发展快速,在旅游方面,也独树一帜。

据了解,为了在全国渔业竞争中凸显特色,创造最大价值,连环湖渔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几十项“连环湖”品牌的商标,还获得了农业部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未来连环湖渔业公司将建立自己的加工基地,把鱼进行分割加工、冷链运输,将水产品销售到大庆、哈尔滨等周边地区的宾馆酒店;成立蟹粉厂,生产优质饲料。依托连环湖的自然资源,打造连环湖渔业旅游产业,将旅游、餐饮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鱼文化结合,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夏有水上游,冬有冰上捕。随着天气转冷,冬捕又要开始了。

据了解,年初的中国首届名贵鱼冬捕暨青花湖第七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吸引了7000多名省内外游客。

冬季捕鱼是大庆市重要的渔业生产活动之一,观看冬捕也成了一个时尚的旅游项目,虽然鱼儿还没有出水,但是冰面上早早地围满了翘首企盼的人们。随着绞盘的转动,在鱼把头的指挥下,2000米的大网被缓缓拉出水面,伴着源源不断的活鱼出水,游客们争先恐后地抢购自己中意的鱼儿。随着渔业发展意识的不断转变,把常规的渔业养殖向旅游观光、打造名贵鱼生产转型是青花湖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

据了解,近几年大庆市渔业瞄准特色,加快发展。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顶层设计,着重突出淡水水面水资源富集、无污染,水产品天然野生、绿色安全这一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发扬每个湖泊历史、人文等优势,统一打造品牌、扩大产量、丰富品种,提升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打响知名度。

同时,利用互联网+模式,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引进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冷冻、小包装、营养保健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省内城市建立直销店,并逐步向省外拓展。围绕鲜活水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保鲜加工,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实力。

大庆市渔业资源丰富,将继续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生产,充分发挥各县区地缘及资源优势,加大以大银鱼、河蟹、鳜鱼为主要品种的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建设产加销的全产业链条,同时鼓励水产品品牌走出大庆,积极争取各大地市甚至其他国家订单。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