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扶贫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11月5日,一场秋雨一场寒。走进黔江区城南街道各社区,随处可见的,却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奔波,如火如荼;配套建设的青坪社区食用菌扶贫车间内,务工群众忙着粉碎、装袋、消毒、接菌、采摘等工序,有条不紊。
“扶贫车间今年已实现产值180余万元,就近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冉光荣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要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还要通过配套产业发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车间建好后,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城南街道在探索创新中找到了答案。
该车间采取“社区专业合作社+公司+扶贫车间+种植基地+农户”生产组织方式,全街道按照“一个扶贫车间”带动“五个种植基地”发展布局,对有就业意向的贫困群众进行免费知识技能培训,激发群众的自主能动性。目前,全街道有36户农户加入食用菌种植,直接带动贫困户12户。整个车间年产鲜菌180万公斤、产值840万元。
扶贫车间有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增收难题,立体农业发展则有效促进产业集约、高效、持续、安全发展,为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藤蔓枝头,硕果飘香;藤蔓林荫下,食用菌整齐排列,竞相生长。在城南街道南家社区6组,“百香果+食用菌”立体农业基地喜获丰收。百香果当年种植、当年见效,年均亩产达1.2万元以上;百香果下种植的食用菌,亩产增收0.8万元,经济效益良好。
这,仅是城南街道通过发展立体农业,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今年来,城南街道坚持走立体种植、叠加增收路径,建设立体农业基地1700亩,突出发展“果树+蔬菜”、“百香果+食用菌”、“果树+食用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鹌鹑、土鸡、水产等养殖产业,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产值1200万元,吸纳困难群众就近就业300余人;同时,大力推进正阳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把正阳山加快建成“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老百姓的产业园”。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和保障。
“组织社区居民一月开展一次居民主体日活动,既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今年,城南街道结合创文、扶贫、乡村振兴、普法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居民主体日活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形式多元多样,效果明显。
城南街道坚持聚焦党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三大主业”,坚持走乡村振兴与城市提升融合发展之路,突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推行把党组织建进高楼、建进网络、建进产业,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完善群团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街道新增产业党支部4个、城市社区特设党支部3个、网络党小组8个、群团组织3个;坚持抓好街道、社区“两级班子”建设,带好党员干部和产业带头人“两支队伍”,街道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全部实行“一块一社区一项目”工作机制,做到人人肩上有“三副担子”,探索建立街道干部社区工作室,组织社区召开产业发展流动现场会,开展产业发展竞赛等,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同时,注重人才回引,成功回引返乡创业青年25名,吸引社会资本1700万元投入产业建设。此外,还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各社区组建发展集体经济组织8个,带动土地流转1680亩,依托积极开展股权化改革试点,增强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动力。
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冉光荣说,下一步,城南街道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导向,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大战略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大建设”,继续聚焦党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三大主业”,把工业发展、立体农业培育、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坚持点上突破、面上带动,今冬明春坚持做好产业策划、人才培引、土地流转、基础建设、品牌建设、产业保障等六项工作,不断补齐发展短板,统筹推进城市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努力。
(记者周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