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甲辉拨弄着祖辈传下来的算盘
父子两任社长站在如今基层社的门口
10月30日清晨,黔江金溪镇供销社主任朱连波开车行驶在前往清水村的乡间公路上。今年5月,他给村里的贫困户朱科扬送去了一批鸡苗,如今6个月过去了,他得去亲眼看看这批鸡苗长势如何。
今年65岁的朱科扬住在清水村1组,今年初他利用荒山建起了养殖1500只鸡的小型养鸡场,到年底,养鸡场将为朱科扬带来将近2万元的收入。这些都是在朱连波的帮助下达成的,不仅养殖技术是免费提供,就连买鸡饲料的15000元也是供销社帮他垫付的。
提到朱连波,十里八村没有不熟悉的。往上数三代,朱家都是金溪的“名人”:朱连波的祖父朱元清在解放初期参加供销社工作,父亲朱甲辉1975年参加供销社工作,先后在金溪的5个乡当供销社负责人。
自1956年开始至今,朱家祖孙三代在黔江供销系统的60多年里,系下了化不开的供销情结。半个多世纪风雨兼程,“把老百姓放心间”的供销精神在三代人中间薪火相传,更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与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金溪镇的乡村振兴产业过程中,供销社始终扮演着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角色,服务在“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其特有的优势,积极为乡亲们出谋划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受到广大村民交口称赞的同时,也被评为“市级基层社示范社”。
一把算盘 一个符号
沉甸甸的半世纪供销情缘
金溪供销社位于集镇的黄金地段,早年间,当地村民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农资物料甚至烟花爆竹都来自供销社,除此之外,供销社还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朱连波的父亲朱甲辉虽然早就从供销社退休了,却还是闲不住,时不时拿起祖辈传下来的那把算盘摩挲。“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站在供销社柜台后看大家买东西,当时还得用粮票、布票、油票……听着父亲打算盘噼里啪啦响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朱甲辉回忆,“1975年,我加入供销社的第一天,父亲把算盘给了我,也把他多年的供销精神传给了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各级供销社迎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才算改革,只要能让咱农村人的日子更好、生活更便利咱就试试!”就这样,朱甲辉从柜台里走了出来,凭着脚下一双草鞋、肩上一副扁担,把化肥、种子等农用品送到几十里地外的农户家中。
虽然觉得自己还没摸到改革的门道,但在当时,凭着一颗本心,不知不觉间,朱甲辉已然成为基层供销社改革的先锋。
当年,走村串户的时候,朱甲辉渐渐发现了问题——肥是好肥,种子是好种子,为啥产量不高呢?为了搞清这个难题,朱甲辉多次向农技站的专家们讨教,逐渐找到了里面的窍门。
从此以后,朱甲辉不但送货上门,还送知识上门。“每次老朱主任路过我们家菜地,都要看看长势,再给我说说下一步该啷个办,还经常帮我们联系专家到田间地头做指导。”望岭村村民田文传就是农科知识的受益者,“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地里的收益翻了一番。”
走出柜台,走近农户,虽然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是朱甲辉还是活跃在供销工作一线,有人劝他闲下来,享享福,他却说:“干了一辈子供销工作,我的心就在这。”
一股拼劲 一种情怀
“就该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
1994年,朱连波高中刚毕业就成了金溪供销社的一员,踌躇满志的他没想到6年后,就要面临基层供销社解体的窘境。
“那时的我很迷茫,除了和农户打交道,我也不会做啥。”朱连波说,看着周围的同事、朋友都外出打工,他也心动过,“还是我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就是农民,就该为农民着想,就该为农民服务。”
听了父亲的话,朱连波振作了起来,继续从事农资产品的销售工作,逐渐积累了不少的农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
时光匆匆,一晃6年又过去了。朱连波隐约听到了基层供销社要复建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找到了黔江区供销社要求接下这份工作。
经过严格的考查,黔江区供销社决定在2016年4月对金溪供销社进行复建,主任就由朱连波担任。
“接到通知的那一天,我们全家都特别高兴,又找回了从前的那份归属感。”朱连波说。
很快,2017年春节,带着拼劲、带着情怀的金溪供销社重新装修开业了。这个集便民超市、放心农资店、庄稼医院、农副产品收购、农产品电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取代了旧的供销社形象,给乡亲们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上周,从基层社到桃坪村杨兴国家20多分钟的路程,因为一路上都有乡亲们向他咨询地里、院儿的事儿,朱连波却开了快1小时。一迈进杨家的门槛,他便连连道歉。
杨兴国连忙拉着朱连波的手说:“最近庄稼都收了,大伙合计着想搞点副业,所以今天请你来给支支招。”
杨兴国家的情况,朱连波是一早就掌握了的,他建议杨兴国种植黔江的特色农产品地牯牛,并答应免费为他提供种子。
“朱主任,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但是收了以后往哪卖呢?”杨兴国又犯了难。
“这个你放心,供销社一直和区里的龙头企业有合作,销路不成问题。”听了朱连波的话,杨兴国的心里有了底。
免费送种子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多村民都跃跃欲试。朱连波干脆在院坝开了“讲座”,给大家普及地牯牛的种植和收益。
地牯牛在12月-次年2月之间收成,正是农闲的时候。据估算,今年种下,明年1亩地就能增收5000元左右。截至今年10月,金溪供销社免费提供的3000多斤地牯牛种子已经送到了村民们的手中。
“供销社回来了真好,卖的东西质量有保证,生产中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出来还包销,比过去方便多了。”提起供销社的服务,村民们赞不绝口。
如今,当村民们路过金溪供销社时,就算不买东西也喜欢在这里坐一会儿、聊一会儿——只因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家园记忆。
一份责任 一路开拓
携手走上致富路
对朱连波来说,新成立的供销社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是崭新的开始,让他在帮助农民创收上有了新的思考:农村专业合作社如何能带着农民脱贫致富?这个问题是朱连波想得最多的。
“尤其是到外地去学习了人家的先进农业发展经验后,我更觉得金溪很有潜力。”通过不断地考察和学习,朱连波的思考有了结果。于是,在“一村一品”政策的带动下,猕猴桃种植就成为了金溪镇供销社的第一个“试水”项目。
随着免费送种子、包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成功推广,让朱连波对在金溪建立猕猴桃基地这件事情上信心满满。可是,项目远没有想得那么简单,选址、开荒、用人……千头万绪的困难让朱连波感到无助。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何况这是带领农民致富的一件大好事。”父亲朱甲辉不断鼓励他。
这时,黔江区供销社也及时给朱连波提供了帮助,这让朱连波又有了盼头。
“忙起来一天都见不到他的人影,饿了就吃碗方便面。”朱连波的爱人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还很心疼。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水村曾经的撂荒地上,200亩的猕猴桃基地建起来了,还吸纳了48户村民(其中贫困户15户)的200亩荒地入股,同时套种了黑豆、糯玉米,发展立体经济。村民成为社员后,不仅每亩土地每年有400元的分红,在基地务工每天还能有8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近3万元。
“土地入股后有分红,在基地务工有收入,金溪供销社给我们创造了增收致富的渠道。跟着供销社干,收入有保障,更有前途。”提起供销社的好处,社员谢恒元说个不停。
2018年,金溪镇供销社将在全镇8村(社区)建设8个村级服务社,与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关系,合作社又与农民形成服务关系,实现为农服务全覆盖。
“作为第三代供销人,我的根就在这里。为乡亲们服务,我心里踏实;和大家一起致富,我打心眼高兴。”朱连波说,他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在这方熟悉的沃土上,走过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朱静 摄/林先智 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