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也将对旅游规划提供全新的顶层发展指引。无论是对历史方位的定位,还是对主要矛盾转化的洞察,十九大报告都提到了“美好生活”这个关键词。而旅游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域旅游则是落实“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作为旅游规划工作者,也要把旅游规划当作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将我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不断推向新高潮,进入新阶段。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个人学习体会。
一、深刻学习,领会丰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二、学以致用,提高工作能力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十九大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对此,旅游人又该做些什么呢?
以旅游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美丽”这个形容词与“旅游”关系密切。因为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首要条件是能够让一个地方更美丽。“美丽”是旅游产业的起点,也是归宿点。从全域旅游角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突破景区围墙,让景区的美丽延伸到整个目的地,让景区和目的地之间实现“美丽一体化”,让风景之美、人文之美、体验之美融合成目的地的大美。
以旅游助力文明中国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来看,旅游是人类进行文明交往的主要手段,马可波罗和中国的那段“奇缘”就是旅游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从行业层面来看,旅游是一个提升目的地环境的过程,游客的进入会促进管理者不断优化文明环境的建设,环境的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更多游客进入该地,形成良性的循环。从全域旅游角度来看,文明中国的建设就是要将景区的生态文明变成全域的生态文明,将景区的道德文明变成全域的道德文明。
以旅游助力和谐中国的建设。旅游是一个融合性、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主导的城市化不仅能够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的融合,形成产业和谐发展的局面。旅游还能够促进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以旅游的盈利反哺生态保护的资金需求,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从而促进生态和谐和文化和谐。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来看,和谐中国的建设就是要将景区的“小和谐”变成全域的“大和谐”,将居民的安居乐业“小和谐”变成居游共享的全域“大和谐”。
以旅游助力富强中国的建设。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旅游业也就越发达。因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通过旅游业能够盘活现代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又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从全域旅游角度来看,富强中国的建设就是要将旅游业态从景区内延伸到全域,通过旅游业态与其他业态的融合来实现全域共同富裕。
以旅游助力民主中国的建设。旅游带来了全民素质的提升,全民素质的提升又为民主中国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比如,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能够促进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爱国主义是民主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从全域旅游角度来看,民主中国的建设就是要形成全域共享的旅游氛围,让旅游成为大众的福利,让旅游设施能够普及到不同区域,以旅游扶贫造福一方百姓。
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守入党之初的庄严承诺,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作为一名旅游规划工作者,也应该把创造美好生活当作奋斗目标。
贯彻好“建立文化自信”的核心逻辑。要将目的地文化复兴作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通过旅游项目为目的地导入消费客流,通过产业链条为目的地构建可持续的产业驱动力,通过文化复兴为目的地建立文化自信。未来,“旅游+产业+文化”也将成为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的建构逻辑。
开拓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晰路径。要在未来的规划体系中加入“共生”的理念,以旅游项目来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寻求人与自然的共振。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在未来的规划中要更多地增强“高质量”的意识,用高质量的规划技能服务目的地,用高质量的核心项目带动目的地,用高质量的落地运营改变目的地。
来源:肇庆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