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看效果•大型系列报道】 重庆万盛凉风村:一个煤炭村从“黑”到“绿”的蜕变

2018-11-05 10:18:14  来源: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凉风村打造得像公园一样美丽,看不到曾经“煤炭村”的影子。记者 李文科 摄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10月31日6时讯(记者 张一叶 佘振芳)10月底的凉风村恰如其名,秋风带来阵阵凉意。溱溪河畔一栋新楼房里,高高的蒸笼里冒着热汽,馒头出炉了。犹章保在装馒头,妻子在一旁叮嘱:“你慢点,别烫到手。”这幅暖融融的画面是16年前的犹章保做梦也不曾想到的。他以为自己会打一辈子光棍——24岁那年,刚娶进门的新媳妇嫌他穷,呆了8天就跑了。谁能想到,40岁的他还能迎来人生的“春天”?这是发生在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凉风村的故事,故事背后,是一个“煤炭村”的新生与蜕变。

单身汉的蜕变——

前妻婚后8天跑了,如今二婚过上幸福生活

犹章保和妻子一天要做一百多个馒头。记者 李文科 摄

记者来到凉风村柴兴社三组时,犹章保和杨光贵两口子正忙着蒸馒头。夫妻俩每天做50斤面粉,蒸200来个馒头,做好了拉到镇上去卖,1块钱一个。

犹章保说:“我身体不好,只能跟她两个人一起干这个,馒头加上手工米粉、糍粑,一天大概卖500元左右,收入还是可以。”

犹章保和杨光贵两口子靠卖馒头过上了幸福生活。记者 李文科 摄

他的腿患有严重风湿,是年轻时在井下带来的后遗症。“我16岁初中毕业就下井了,挖煤、抽水、电工都干过,在冷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15块钱一天的收入不算低,可那是拿命换的。”按村里人的说法,下井就是“把灵牌摆在煤矿门口”。犹章保还记得,1998年出了一次矿难,附近一家人的三个儿子死了俩,都才30多岁。

也是因此,村里的男青年找对象成了老大难。凉风村妇女主任犹绍勤告诉记者,最穷的时候,村里有些人家要去别省更穷的地方花上四五万块钱的“聘礼”才能娶回媳妇。

2002年,犹章保24岁时,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外村的姑娘,怕夜长梦多,才认识2个月他就拉着姑娘领了证。来到他家8天后,对方就提出离婚。“还不是看家里穷,又没保障。”犹章保当时就决心改变命运,离开煤矿后,去城里打工。

2011年,犹章保认识了杨光贵,虽然相处融洽,但因为没房子,他俩一直没结婚。直到去年,犹章保拿到了D级危房搬迁补助款,加上自己的积蓄盖起了新楼房,两人才有底气领了证。

犹绍勤说,像犹章保一样在这两年解决单身问题的共有83人,现在只剩下45个没结婚的,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已经过了适婚年龄。

产业的蜕变——

先修路后搞产业 从“黑”到“绿”转型

犹章保去年盖起了小楼房,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观。记者 李文科 摄

“以前,我家门口这条路都是黑的,到处是煤渣,空中都是呛死人的灰。”犹章保很是感慨。

以前的凉风村是典型的“以煤养村、依矿吃饭、煤枯而衰”。村支书李明会告诉记者,凉风村所在的关坝镇位于渝黔边界,曾经是以煤炭经济为主的市级重点产煤镇,过去当地多数人家都靠在小煤矿打工为生。

后来,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乡镇煤矿陆续关停,凉风村的村民们也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14年,凉风村467户1716名村民中,建卡贫困户达79户,贫困人口236人,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3.7%,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

凉风村不少村民靠开农家乐脱贫致富。记者李文科 摄

“以前太依赖煤矿,路都没有好好修,当时全村只有四五公里的硬化公路,其余的路完全无法通车。那时候,全村村民住上砖房的不到三分之一。不是因为建不起新房,而是材料运进村只能靠马驮,成本实在太高了。”李明会回忆说,“这让我们意识到,必须要先修路,才有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可能。

2015年,凉风村开始修路,最终在市、区、镇的政策支持下,建成8.5米宽的公路19.4公里、硬化社级公路10.1公里。

路通了,外出务工的村民愿意常回家看看,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开始注意到这片世外桃源。

修路只是第一步,根据依山傍水、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凉风村争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制定了脱贫规划——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打造休闲度假区,海拔550到800米打造水果种植区,海拔550米以下则打造生态鱼养殖区,实现“摸鱼戏水钓鱼渔乐无限、赏花品果裸心曼妙自在”的乡村游体验。

昔日黑黢黢的煤渣路,就这样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农村致富路。

村庄的蜕变——

贫困村变“梦乡村” 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由于生意火爆,黄世钢一边炒柴火鸡,一边接订房间的客人打来的电话。记者 李文科 摄

2015年底,凉风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000元,成功实现整村脱贫。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6年6月,市工商局确定凉风村为全市首个精准扶贫“梦乡村”,将其纳入了微型企业双创平台建设,并出台特色扶持政策,通过在注册门槛、后续帮扶、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帮扶,来鼓励村民创业。

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一大批微企也应运而生。

35岁的黄世钢和妻子先是在山上开了个避暑的农家乐,2016年下半年贷款修起了柴火鸡餐馆加农家乐,眼看客人太多住不下,去年申请了20万元的微企补助贴息贷款,今年又加盖了三层。“现在面积是1200平米,全部修好后,预计年收入能有四五十万。”黄世钢说。

黄世钢和妻子贷款扩大了农家乐,预计年收入能有四五十万。记者 李文科 摄

27岁的黄世卫大学毕业后远赴浙江做生意,得知凉风村将被打造成“梦乡村”,连忙赶回重庆,用自己积攒的10多万元,以及区工商分局5万元的微企提档升级后续扶持资金和1万元的国家级贫困村新设微企专项扶持资金,办起了农家乐。

李明会告诉记者,凉风“梦乡村”开园一年多来,共接待55万游客,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58余万元。未来将依托溱溪河,规划河谷鱼塘片区、溪谷生态片区、山地果林片区,并打造“梦乡扬帆”“溱溪漫步”“瓜田李下”等特色景点,将推动凉风村成为渝南黔北乡村旅游新名片。

“老板,快上菜哟!”“老板,还有房间不?我还有一群朋友要来。”客人的呼唤此起彼伏,农家乐老板黄世钢忙不迭地招呼着客人,脸上笑开了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