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也没想到在村里还能领到这么高的工资!”近日,四川省开江县靖安乡竹溪村村民许鹏仑在本村的农业公司里领到4500元月薪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开江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个个瓶颈被打破,一道道难题被解决,改革让当地群众分享到更多“红利”。
破除藩篱土地流转培育发展新动能
听说土地可以流转,许鹏仑曾坚决反对让出他“坚守”了半辈子的两亩责任田。但传统的耕种方式给他带来的回报确实令人堪忧——每亩水稻纯利润不到400元。
“还是让出去试试吧!”夫妻俩在犹豫数日后作出了转让决定,“我们的土地反正是经过了确权登记的呢。”
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破题,土地流转在开江广泛铺开,农民们吃上了“定心丸”。
新街乡实施“统一流转服务、统一土地租金、统一技术支持、统一种养模式、统一用工协商、统一利润分红”的土地流转机制,让土地的流转速度飞速前进。采用土地托管、土地先股后转、成片流转、整村流转等模式,有效解决土地闲置、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截至目前,作为试点的狮子庙村已累计流转土地1700亩,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
“乡上流转服务站有承诺,土地租金每亩不低于500斤粮食时价,贫困户劳务工资保底每天80元,还享有总利润5%的分红保障,我们很乐意把土地让出来。”村民熊胜奎笑呵呵地说。
在开江已确权登记的58万亩土地中,已成功流转8.89万亩,2017年新确定的14个村“六权同确”改革试点也已全面启动,为全县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夯实了基础。
推陈出新“稻田+”构建产业新结构
土地流转让农村获得了新动能,而稻田里的“大文章”,则让产业得到了新发展。
为“失血”的传统种养“再输血”,开江先后筹措资金1.65亿元,大手笔布局3.5万亩“稻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示范区。
据竹溪村一家农业公司负责人介绍,“稻田+”模式就是以稻田水稻种植为基础,通过在稻田中开挖深沟,加高加宽田坎,形成“挖泥成沟、堆泥成基,沟中养鱼、基上种果”的产业模式。经科学搭配品种,将有机水稻与虾、蟹、泥鳅、鱼、牛、水果、蔬菜等产业进行套养、套种,将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变,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科学的‘共生系统’不仅能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在收益上更是传统种养的数倍。”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很快就能实现‘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在强化农产品质量上,开江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双认证”建设进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品牌化培育,督促建立“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
截至目前,开江已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0个、有机农产品认证8个、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3个、省级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1个。一年来,外销优质农产品4.6万吨,产值达1.3亿元。
聚焦供需“大链条”激发市场新活力
“我们的有机葡萄不止市场价格好,销售也供不应求。”每年暑期,狮子庙村牛牛种植基地的“大老板”屈超恒忙得不亦乐乎,他恨不得100余亩的葡萄在一夜之间全部成熟。
种什么看市场、卖什么靠品牌。开江是川东北地区的传统农业丘区县,传统农产品多以品质、口感不占优的籼稻、玉米等经济价值较低的农作物为主,亩均纯收益不足300元,经济作物种植占比低。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向挤压,农业产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供需结构性矛盾。
为此,开江立足连接成渝的区位优势,科学确立了“建设全国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的发展蓝图,精准对接成渝城市群市场需求,将现代有机循环农业作为主攻方向。
开江县先后出台《开江县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紧紧围绕“221工程”发展战略,先后建成万亩莲花世界、万亩黄金花海、万亩橄榄庄园、十里银杏长廊等大规模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57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19家。
同时,开江深入实施县、乡、村电子商务“三级网络”工程,全面推进“基地+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基地+配送中心+零售终端”销售模式,建成县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1个、“幸福开江”农村电商网站和农村电商运营服务站点30个,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终端基本实现村村全覆盖,农产品经销体系得到全面调整。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仍在路上。“在改革上,我们要跨越争先、勇争一流,进一步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题’,下好壮大村集体经济‘先手棋’,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关键招’。”开江县委书记罗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