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将在景德镇市盛大启幕。这是该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是期盼了近70年的梦想。
从2014年接过省运会火炬至今,景德镇就确立了“要将省运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和惠民工程建设,充分展现瓷都儿女的新风貌和城市新形象”的目标。
今天的景德镇已经华丽转身,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环境整治,摘除“脏乱差”帽子
早年,景德镇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决不能将这种坏形象带到备受全省人民关注的省运会中”,这是景德镇上下最迫切的愿望。
2015年10月,该市启动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给城市“洗脸”。以治脏、治乱、治差为整治出发点,号召全市各单位收拾好桌子、房子和院子,解决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设现象,并整治重要节点形象差、交通出行秩序差、公共场所管理差等问题。
2017年2月,该市又开启了城乡环境大整治工作,从城市向农村延伸,给农村“洗脚”,形成城乡联动、城乡一体。重点开展“向垃圾宣战”、打击“两违”、清理河岸线、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等行动。
与此同时,该市还标本兼治,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安+城管”的联合执法模式,让执法更高效;开展环卫一体化改革,机扫率达到90%,实现清扫到位、运转快捷。出台《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景德镇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市容市貌优化了,城市道路干净了,商铺经营规范了,车辆停放有序了。
生态修复,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环境得到整治后,景德镇市继续以被列为全国“双修”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该市提出全域化规划理念,将每一座山、每一处水、每一片土地纳入规划,通过对自然生态资源,特别是山水生态要素的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线;通过恢复破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格局;通过生态项目建设做到还山于民、还河于民、还净于民、还绿于民。目前,建成的王家坞公园、五龙山森林公园,正是加强山体保护与修复利用的有益尝试;由低矮棚户区蝶变成城市街心公园的茶园塘,则是废旧地再利用范本;盛装亮相的昌南湖湿地公园,成为集水系治理、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功能为一体的样板;城市森林公园犹如天然大氧吧,荡涤城市的喧嚣;美丽的昌江百里风光带尽显昌江两岸水文化和生态好风光。此外,拆墙透绿、拆违增绿、拆临扩绿、见缝插绿、退地还绿等完善绿地系统的措施,极大提升了城市绿化率。据统计,近年来,该市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其中拆墙透绿1.36万平方米,退地建绿4.79万平方米。2017年10月,该市喜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生态修复极大地惠及民生。如今的景德镇,处处是景,生活宜居,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城市修补,提升城市功能和价值
入夜,位于景德镇市景东大道的景东游泳馆灯火通明,犹如一个倒置的青花圆盘上托起一片片盛开的花瓣,由此堆叠出美丽的山茶花造型。这就是本届省运会游泳比赛的主场馆,也将成为该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场地。
“所有场馆建设既符合大型赛事竞技需要,又满足老百姓日常健身需求。”省运会筹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景德镇原有的体育场馆少、使用年限长、建设标准低。为此,该市以省运会为契机,系统推进高质量、高标准体育场馆建设,共投入近10亿元,新建、改建体育场馆11个。目前,市、县两级体育中心、游泳馆、射击馆、综合训练馆、体育公园等一应俱全。
这只是景德镇市完善城市功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大力开展城市修补,通过新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工程,以整治空间环境、复兴文化功能等方式,开展城市功能修补。两年来,该市投入巨资用于民生项目建设:完成2万多户棚户区改造任务,比“十二五”时期的总和还要翻一番;新建30.9千米全国一流的地下综合管廊;改造200余条背街小巷,新建117座公厕;改造城市道路27条,并打通一批断头路;新建学校及幼儿园9所、医院1座、农贸市场7个、垃圾中转站18个、停车场9个。
省运会,不仅改变了景德镇城市面貌和格局,也提升了外界对景德镇的关注度。该市人文环境、政务环境、投资环境逐步变好变优,促进了人才回归、项目回迁和资金回流。据统计,该市有3万多“景漂”和众多“景归”在此创新创业。
“与健康同行,与世界对话。”这是景德镇的铿锵誓言,也必将转化为奋进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