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5月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津的老百姓发现,自己身边的环境正悄然变得越来越好,一个青山绿水的新江津正向人们走来。
一诺千金
用最严制度护河
2017年5月2日,江津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会如期召开。
“确保长江和綦河干流江津段水质不低于来水水质,确保河道生态基本流量只增不减,确保河库水域面积只增不减,2020年全区重要河库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实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为了践行这一承诺,江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据统计,全区纳入河长制管理的中小河流共209条,总长2118.95公里,其中跨区县河流15条、区境内总长668.5公里,区内河流194条、总长1450.45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区级河流25条、区境内总长1104.5公里。全区纳入河长制管理水库222座,其中区级水库2座、镇级水库42座、村级水库178座,水库总库容12565.41立方米。
为落实这一庄重承诺,江津区组织专门力量悉心编制了《江津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从水资源保护、河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协同推进相关工作,落实水岸同治。
江津区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制,实现江津范围内三级河长体系的全覆盖。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双总河长,为全区推行河长制的第一责任人。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主要领导、区级党政领导分别担任全区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河流区级河长。各河流所在镇(街)、村(社)分级分段设立河段长,由同级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同时,25条区级河流和2座中型水库分别由24个区级责任单位牵头推进,严格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让各责任主体知责明责,履职尽责,相互补位,彼此协调,形成合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会议结束后,区、镇河长办先后成立,江津境内所有河流水库均按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到各级河长。在各分界点和显著位置,标有河流概况、河长姓名和联系方式、保护目标,接受监督、投诉和举报等信息的476块河长公示牌,也随之竖起。
“发现违规行为,马上打河长电话投诉,这下总没人推诿了吧!”看到公示牌,群众说。
“河长制的全面推行,还让江津第一次有了全境完整准确的河流和水库分布图。”区河长办常务副主任、江津区水务局副局长封雷说,“这为全区今后水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治六促
营造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只要听到河里有船的机器响声,即使在晚上我们也会及时赶到河边验证是不是采砂船。”在石蟆镇河长办公室,被誉为“最美河长”的羊石社区河长、中坝岛村支书贺云说。
经过一年的实践,江津区探索出的六治六促、共抓大保护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河长主治,促责任落实。全区纳入河长制管理的209条中小河流和222座水库全部落实了责任人。全区共设区级河长18名、镇(街)河段河长160名、村级河段河长277名,实现了区、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各级河长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职责,找准河库治理切入点和发力点,强化日常督导,做到情况明、责任清、措施实、督导严。
源头重治,促日常巡护。随着《江津区总河长令》(第1号)、《区级河长集中巡查工作方案》印发,各区级河长率队深入责任河库一线,采取现场巡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镇街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了集中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了交办落实。各镇街河长也纷纷行动,对辖区内的河流水库进行巡查摸排。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共开展各级河长巡查17834人次,其中区级河长巡查94人次。通过巡查发现各类问题8589个,集中交办133个;打捞河库漂浮物2440.4吨,查处非法涉河行为56起,实现了对河库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系统共治,促长效治理。江津统筹河库水量管理、水质保护、水生态修复,印发了“一河一策”编制指导意见,投入1700万元完成30条河流河道、1600公里岸线划界工作;设置监测考核断面113个,监测点位184个,实现河长制管理河(库)水质监测全覆盖;开展河库流域污染源现状调查,完成区级河库“一河一策”编制并通过技术审查;完成区级河库“一河一策”编制并通过技术审查;与6个相邻区县签订《跨境交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实现跨界河流联合共治,努力提升治理措施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系统性。
工程整治,促项目实施。江津根据辖区内河流全流域污染源情况,针对前期排查出的重点难点问题,编制形成了全区生态环保项目清单,并优先纳入全区新型城镇化基金项目组织实施。按照“系统治理、逐年推进、分步实施”的总要求将25条区级重点河流、1条镇级重点河流、4座小型水库、49座水电站、49口山平塘、1处石河堰作为首批启动治理对象,重点围绕场镇管网、河道综合治理、污水处理设施新改建等三个方面进行项目治理,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探索采取PPP项目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河库治理。
依法严治,促问题整改。一年来,江津区启动打击长江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全区共立案调查非法采砂案件16起,其中,移交公安机关立案调查5起,切割销毁1艘,罚没收入38.38万元,查获非法抽砂人员20余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7人,特别是重庆首例非法采砂案件入刑,杜玉林、张平非法采砂案件在江津区法院进行了公开宣判,同时“乾和109”、“生源9号”非法采矿案完成立案调查进入起诉程序,有效遏制长江江津段建设项目和活动无序占用岸线情况。同时,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完成四个重点区域监管平台项目试点建设,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重点区域全天候、无死角的精准监控。
群防群治,促公众参与。江津以建立完善长期河库管护机制为核心,依托全区现有的400名水利志愿者队伍为基础,定期开展民间治水护水活动,积极营造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库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
大胆创新
探索河长制新机制
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江津人用自己的创新实践,为江津河长制工作注入了新时代新内容。
在明确三级河长的基础上,各镇还结合自己的实际,先后探索出主题活动、民间河长、志愿者等多层级河长制。其中,石蟆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开展以“保护母亲河·石蟆党旗红”为主题的党员志愿者活动,由171名志愿者组成3支巡查队伍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日常巡河护河工作。朱杨镇以“河长带水兵”,在全镇范围内征集40名“水兵”志愿者开展“一周一巡河”“一月一主题”巡查监测工作,多个村还在自愿报名、村委会审查批准后设立了民间河长,与村级河长一起承担管河护河的责任。
“过去我们村电打鱼现象较为普遍,民间河长上任后使得巡河工作实现了时间上无空白、空间上无盲区,偷着用电打鱼的违法现象也能及时发现制止。”石蟆镇关溪村河长何世林介绍,“自从对电鱼的一个判了有期徒刑监外执行、一个刑拘6个月后,我们这一带的电打鱼现象就绝迹了。”
利用重庆市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和“智慧江津”双平台,全区建设了综合管理系统和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巡河APP用手机可全程记录所巡河段的视频资料,开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多种即时通信渠道,大大提升了巡河质量及效率。2018年2月,江津区在人工巡河的基础上,再引进无人机巡河,利用科技手段构建起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结合新时代巡河模式,避免了受河道地形和自然条件限制,人员巡查存在盲区和死角等现象的出现。
江津区在加强水中清漂的同时,以不让一粒污染物在自己辖区进入河道为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岸上点源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禁排”。投入1.3亿元取缔关闭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474户,投资2800万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20座,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严格“禁采”。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捕捞和整治非法码头联合执法行动,建立3个重点区域采砂信息化监控平台,实现全天候长效精准监控。全区共清理整治砂石堆场39处,清运砂石5100万吨,修复自然河岸线20公里。规范“餐饮”。累计投入6.5亿元完成城乡生活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和存量垃圾整治,投入8300万元依法拆解迁离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餐饮船舶。着力“修复”。下达15个建设项目生态补偿金5900万元,增殖放流鱼苗2000万尾,河库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在岸坡治理中,江津区在积极引进成熟的格宾笼技术护岸的同时,在笼上喷撒有草籽的覆土层,让岸坡披上了绿装。
全民共护
赢来发展新机遇
“村发布拟设立9名民间河长(志愿者)的消息后,一下就来了十几位积极报名的。”东溪村河长罗理说,即使因身体、交通等原因落选的群众,也自觉加入到对过境河流的保护中。
罗理介绍的只是河长制实行一年来,江津全民管河护河新局面的一个事例。类似这样的事例,在江津俯拾皆是。
以前,一些沿河居民总会用三轮车甚至马、骡车等简单的交通工具,到河边拉砂堆到自己的房前屋后,等外面的大型运输车进村来收。河长制推行后,绝大多数村民自觉停止了这一来钱最快的营生。不仅如此,若发现有车辆进村来收以前的存砂,大家就立即拨打河长或派出所的电话,使这些运砂车进不了村,就算进了村也出不去。
“听说要设立村级河长,招募护河志愿者,我们村报名的人一下达到了70多人。”贺云说,在谁也不愿意落选的情况下,村委会只好顺应民意将大家全部登记在册,并根据年龄、身体状况、交通工具等条件将大家分成两大类:身体差年纪大的志愿者不巡河,以做管河护河的宣传工作为主;身体好年纪轻的则分为三个组,按时间段、区域明确各自的责任段。
“群众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沿河而居的村民改变了世世代代在河里洗衣服的习惯。”多个村级河长说,现在大家都在家洗衣,废水通过村小型处理厂净化后再排入河道。
“原来随手扔垃圾的习惯也彻底改了。”何世林说,村民不仅将自己的生活垃圾都自觉投放到村口的垃圾站,还形成了到河边清理垃圾、漂浮物的习惯,“每个月我们村从河边、码头清理的垃圾和漂浮物起码有一吨多。”
管理严了,保护重了,江津的河道也变得更清了,自然一些“新客人”也不请自来了。今年2月,不少市民群众来到长江江津龙华段,迎接今年新出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与此同时,久违的“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也再次来到江津流域过冬。还有成群结队的白鹭和黑鹳,以及斑头雁、斑嘴鸭、绿头鸭……
环境向好吸引的不只是这些新客人,还为江津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发展机遇。
“重庆植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准备在关溪村投资6000万元,用三年时间建设田园综合体农族示范项目。”何世林兴奋地介绍,这一项目立足现有农业基础产业,以本土自然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充分挖掘地域寺庙禅宗文化特色,结合高速路互通及长江渡口码头,开发口岸经济,着力打造集果蔬采摘、观光浏览、乡村度假、农耕与禅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何世林的兴奋,是因为这一项目将为全村村民奔小康注入强劲的动力:“若土地入股算2000万元,建设期每年可分60万元,发展期每年可分120万元。进入成熟期后,除每年有200万元分红外,公司利润每增加500万元我们还可以再提高1%的分红比例。”何世林说,除这些直接收入外,项目还可直接吸收劳动力800人,间接带动1500人左右就业,还将推动当地住宿、餐饮、娱乐、物流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对保护带来的机遇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贺云。他说,中坝岛是长江“入渝第一岛”,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四面环水的江岸被绿竹把持,乘船入岛,江风、草坪、菜地、竹林迎面而来,200多棵上百年的龙眼、近千亩队列式的甘蔗林、建于清同治十年的古四合院、一对逼真的“千年神龟”,让人流连忘返。
“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外地成熟的田园旅游经验,使养在深闺无人识的中坝岛变成享誉重庆的旅游胜地。”贺云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