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珍说:“你要坚强,大孙子是为公家走的,光荣!”
杨琴说:“母亲喜欢唱《东方红》这些老歌,唱完还提醒我们,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
杨琴说:“哥哥和嫂嫂都是很朴实的人,非常节俭。”
一句“为公家走的”道出杨骅奶奶刘光珍老人对党无限热爱,一句“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说出杨骅母亲秦淑英不忘党恩,一句“非常节俭”体现出杨骅妻子李正琼在生活上的自我约束。杨家的家风,就这样代代传下来。
杨骅爷爷杨天奇复员回乡后,带领群众搞生产,因积劳成疾年仅44岁就去世。这时,杨骅奶奶刘光珍46岁,杨骅父亲杨志刚21岁,杨骅才1岁。
杨志刚工作繁忙,家里的琐事都“扔”给了母亲和妻子。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杨志刚又成天不在家,这对婆媳不仅没有怨言,反而义无反顾撑起一个家。后来,杨骅的妹妹杨玲、杨琴出生,婆媳俩的家庭担子越来越重。
“那个时候,奶奶和母亲除了要干地里的活儿,还要辅导我们兄妹三人的学习和照顾我们的生活,非常辛苦。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奶奶和母亲还常常去帮助别人。”杨琴回忆,邻居家里困难,奶奶和母亲做了好吃的,总会给他们送去一碗;遇上乞丐,总会给他们一口吃的……这些事虽小,但在无形中对他们三兄妹影响很大。
杨琴记忆中的奶奶和母亲总是喜欢翻来覆去唱《东方红》《南泥湾》这些老歌。哼唱完后,她们还喜欢给3个孩子讲一些革命年代的故事。故事讲完后,还不忘提醒孩子们,“是共产党给了你们好生活,将来你们长(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大了,要努力回报社会,多作贡献。”
后来,杨骅三兄妹陆续参加工作、成家。杨骅和妻子抚育了两个儿子——杨东晓、杨涛宁。
苦日子时,婆媳俩并肩扶持;好日子来了,婆媳俩相处融洽。几十年来,这对婆媳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大家一起经营着这个家。
“哥哥和嫂嫂都是很朴实的人,非常节俭,从来不乱花钱。”杨琴说,杨骅和李正琼几十年来没有穿过名牌衣服,没有用过名牌包包,穿的是大街上几十块钱的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杨骅担任金鸡镇傅坝村“第一书记”后,他和李正琼更“抠”了,因为他们的钱有别的用处:把钱给贫困户救急,为贫困户买鸡苗,资助贫困户子女读书,为村里公路建设出资……
爷爷和父亲的行动为杨骅一家树立了榜样,奶奶和母亲的作为让杨骅一家把“公”字装在心中。3个不姓杨的女人撑起了杨家的半边天,默默地将坚强、勤劳和一心为公的品质,润入杨家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