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家宝就是一堆红本本。”10月20日,杨骅父亲杨志刚翻出一个不起眼的塑料袋,里面严严实实包裹着他和杨骅,以及杨骅的妹妹杨玲、杨琴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一共两大捆,有上百本。
这些证书,有的封面已经泛黄,有的字迹有些模糊,但这些证书在杨志刚眼里都是宝贝,也是他家最大的财富。
这些红本本,离不开杨天奇的影响
“我父亲虽然没留下几个红本本,但我和子女能获得这些红本本,离不开他的影响。”杨志刚说。
杨志刚的父亲叫杨天奇,母亲叫刘光珍。1949年,杨志刚出生。杨志刚两三岁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杨天奇英勇参战,一走就是好几年,家中仅有刘光珍一人操持。1957年,杨天奇复员回乡,到村里工作。他炼钢铁、抓农业、搞生产……没有一刻歇着。
“那个年代,科技不发达,很多工作只能靠人力完成。”杨志刚说,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让父亲患上了肺结核等病。1971年,杨天奇出现吐血等症状,没过多久,就离开人世。这一年,杨天奇才44岁。
虽然杨天奇陪伴杨志刚的时间很少,但杨志刚在父亲身上看到、学到很多东西:勤劳、朴实、敬业、清白、踏实……在杨天奇的追悼会上,10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杨志刚为父亲写下悼词,其中“挥泪继承先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这两句,他记忆犹新。
这些红本本,少不了杨志刚的付出
父亲杨天奇去世那一年,杨志刚21岁,两个妹妹一个11岁,一个7岁。当时,杨志刚已经和秦淑英结婚,有了第一个孩子——杨骅,刚刚1岁。
杨志刚在基层工作,每天要干的事情特别多,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和妻子的肩上。母亲和妻子虽是女性,但婆媳俩硬是把这个刚倒下顶梁柱的家撑了起来。
没有后顾之忧的杨志刚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从一名乡村教师干起,先后在任家、新生、白石、拔山等地工作,做过乡党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后来(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升任分管安全、救灾等工作的副县长。
当上副县长后,杨志刚更忙了,忙的结果是在他任职期间,忠县长江大桥修建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忠县顺利完成抗洪抢险工作……
杨志刚虽然工作忙,但他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写工作日志——劳动手册。他将每天要干什么事情,每项工作的进度情况等信息详细记录在劳动手册上,提醒自己做好每一件事。到今天,杨志刚仍保存着这几十本泛黄的劳动手册。
这些红本本,记录着杨骅的勤恳
父亲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影响着杨骅。自杨骅参加工作起,他就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会提前把每天的工作安排好,按照“当日事当日毕”的原则去做,从不拖拉、从不延期,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杨骅参加扶贫驻村工作后,他就“泡”在了村里,有时一盒方便面就把午饭对付了。
今年暑假,杨志刚计划一家人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石柱黄水避暑。“爸,我还要去村里帮忙解决村民子女读书的事情,我就不去了,你们好好玩。”本来答应得好好的杨骅,最后还是爽约了。
杨志刚没有责怪杨骅的突然变卦,因为他知道,儿子是为了群众的事情,他理解儿子的决定。
除了理解儿子的所做作为,杨志刚还时刻提醒杨骅要将党纪国法顶在头上,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杨骅也一直牢记父亲的教诲,尤其是在担任金鸡镇傅坝村“第一书记”后,他不让村里搞接待,不收受村民办事给的红包。
父子俩还常用微信聊天。他们除了日常的问候外,还经常交流基层工作方法、产业发展方向等。
没想到,杨骅却突然离开人世……
“想杨骅的时候,我就把这些红本本翻出来看看。他走了,但这些精神财富还在。”杨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