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清晨,记者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童家村的青储饲料基地。3米高的玉米在地里挨着挤着,入夜下过雨的地里有些泥泞,翠绿色的玉米叶上还挂着霜。童家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带着村民们早已候在地里,待太阳稍露头时与收割机一起进地。在经历了大半年的辛勤劳作后,令人期盼的,便是这基地的收成。
可别小瞧了这块28公顷的基地,在村民们的心中,这块地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是一块“振兴地”。凭借着这块地,童家村有了自己的产业,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破零”;
这是一块“连心地”。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察民情,解民忧,话农事,展现的是领导干部的亲农情怀;
这是一块“致富地”。村民们将土地入股每年得分红,又可在农忙时务工,在家门口便拿到了双份工资,村民们的生活迈向富裕……
杨忠说:“原先这都是村民的撂荒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4月,我们将土地资源集中整合起来,村两委班子经过研究决定成立贵德县祥兴专业种植合作社,在撂荒地上种植玉米,制成青储饲料后出售给大型养殖场。”
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没有资金,村党支部书记杨忠和村委会主任南宇二人便以私人名义共贷款二十万元用于合作社的周转和运作。杨忠说: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党员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主动承担风险与损失。
为了能更快见到效益,对得起村民们的信任,杨忠每天早上7时40分准时进基地,带着村民们播种、浇水、喷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现在收割季节就像杨忠自己所说的“收割机进地,我也进地,收割机出地,我才出地”,并且每天晚上都比村民多加班一小时。他觉得这份工作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时每刻都要在地里盯着,因为是大型机器的操作,他害怕出安全事故。
时间久了,种下的是玉米,收获的是经验。杨忠说:“去年,地里先进收割机后进人,结果发现机器拐弯时会压坏很多玉米,今年我们就先用人工开道,随后机器再进,避免浪费,确保颗粒归仓,很多时候,少算一步,就多浪费一分钱。”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加上镇党委镇政府与农牧系统的大力支持,免费为基地提供了农药、地膜、化肥等支农物资,2017年,这块地终于“回报”了他们。每 0.067公顷的土地可给村民分红450元,总共分红18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村“两委”班子拿出一部分钱办起了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针对村民们白天在地里忙活,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的情形,为老人们提供日间照料托管服务,童家村的村妇联主任亲自担任厨房大师傅,为老人们做可口的饭菜,解决了外出务工村民们的后顾之忧。在童家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围坐在广场上互相寒暄,晒着太阳,又或是玩着广场上的配套体育设施锻炼身体,他们的脸上充满喜悦和幸福。
除此之外,童家村还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房屋实行统一改造,还实现了通公交车、通污水管网、通路灯、通宽带、通垃圾车等“五通”,有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杨书记,你不愁吃不愁穿,还拿自己的钱来担风险,地里的事还总挂心,这是图个啥?”总有村民这样问。这时,杨忠只会憨憨笑。他心里明镜一般,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守土有责,为了村民的致富期待,为了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十个人工抵不上一台机器,明年,我想给村里购置一台收割设备,既节省人工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把基地做大做强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的分红越来越多,腰包越来越鼓,再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钱为村民们代交医疗保险,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杨忠说。
本报记者 栾雨嘉 文/摄 通讯员 贵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