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一片茶叶上的产业蓝图

2018-10-22 10:45:23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李锐

从2012年以来,地处川东北优质茶产区的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围绕四川省茶叶产业“千亿工程”和巴中市茶产业“双百工程”的总体要求,打好生态牌、接好产业链、盘活旅游资源,一片茶叶成就了一个主导产业,描绘出一张绿色发展的产业蓝图。如今,平昌县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县、四川省茶叶产业重点县。预计,2018年平昌县茶叶产业产值将突破8亿元。

科学规划,产业优势亮出来

行进在蜿蜒的秦巴山区山路上,路边的丘陵地带随处可见茶树,可谁会想到,六年前这里的许多茶园还是撂荒地。

秦巴山区条件艰苦,外出务工的农民多,造成了农村大面积土地撂荒。艰巨的脱贫致富工作摆在平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面前。誓要将撂荒的山丘变成金山银山的平昌县决策层决定,将茶叶产业作为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产业。

该县首先从规划入手,科学编制了《平昌县现代茶业发展规划》,突出全域全面、特色优势、长短结合、功能配套,注重与产业扶贫、乡村旅游、巴山新居、土地利用等16个专项规划配套衔接,形成“1+1+16”产业专项规划体系。平昌县农业局党委委员何映舟介绍,平昌县、乡分别成立了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组成茶叶攻坚团队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县里每年预算茶产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重点用于茶苗采购和对农户自栽自管的茶园给予管护补助。同时,探索土地入股、量化入股、返租承包等多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有效破解茶农资金瓶颈。

六年来,平昌县重点围绕海拔600米~1200米之间的黄金生长带进行规划布局,形成高山富硒、生态安全的茶叶品质特性。突出茶旅融合主题,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着力构建“一园两带三片”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优质茶基地25.8万亩,覆盖17个乡镇94个村的7.2万户农户共22.6万人,惠及41个贫困村2.85万名贫困人口,建成了“万亩连片、千亩展示、百里茶乡”的优势产业带。

龙头带动,发展模式悄转变

记者来到四川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9月份的加工车间冷冷清清,工人们正在茶叶基地做茶树管护。公司创始人王世祥告诉记者,公司年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春夏生产高端绿茶,夏秋生产中低端绿茶,从茶农收益来看,名优茶效益较好。

与秦巴茗兰不同,今年4月投产的平昌青芽茶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大宗茶出口为主,名优茶为辅。何映舟说,以前平昌县的茶农只在春天采茶,而且只采一芽一叶,亩产在300斤。平昌青芽公司入驻后,茶园管护全部实现机械化,在减少劳动力的情况下,茶园亩产超过600斤,茶农亩增收达到3000元。

“我们公司与茶农有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茶农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茶农在茶叶基地务工,另一种是茶农自己种植,公司提供机械参与茶园管理,收购茶叶再统一销售。公司业务以出口大宗茶为主,所以需求量大,能覆盖平昌全域茶园,辐射十几万茶农。”平昌青芽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勇说。

目前,平昌县培育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67家,发展本土茶叶加工企业(业主)17家,招商引进大中型茶叶加工企业9家。依托“巴中云顶”区域公共品牌,引导企业成功注册“秦巴云顶”“秦巴茗兰”“蜀山秀”等茶叶品牌13个。

茶旅融合,产业链条再延伸

平昌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三十二梁樱花长廊、皇家山生态旅游风景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处自然景观。自2015年以来,平昌县相继在西兴皇家山、鹿鸣石龙村、云台三十二梁、岩口乡等地开展采茶文化旅游节及制茶大赛活动,以“茶区变景区,茶园即景点”为发展理念,有机整合旅游文化和茶文化,形成农户管茶、茶企制茶、茶叶基地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

位于云台镇龙尾村的三十二梁现代茶业科技园占地3000亩,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评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居村)”。何映舟告诉记者,园区引进大型茶叶加工企业“秦巴云顶茶业公司”,能承接2万多亩基地茶叶加工,就地吸纳500余名农民为产业工人,人均年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园区在基地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茶博园、农耕文化博物馆、古村落保护群、茶文化长廊、茶景观塑造等设施,着力打造成集加工包装、采摘体验、度假康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样板。

按照“三产互动”、“三区同建”、茶旅融合和建设旅游强县的要求,平昌县将在乡镇重点规划建设10个集生产加工、科研示范、旅游观光、康养健身、休闲度假及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茶产业示范园区,并逐步建成100公里以上茶产业经济带和6~8条乡村旅游大环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