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苏州吴中:培育品牌精品民宿 打造品质文化旅游

2018-10-18 08:54:31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10月16日电身处背山面湖的宁静居所,晨观日出,晚赏落霞,品一杯香茗的同时,又能同当地的居民亲切交谈,有隐逸之乐,田园之趣。这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旅游的体验感。网友“菠萝菠萝蜜”在吴中区旅游局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写下这样的留言:“我真喜欢在路行途中于当地人交往,他们喜好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都会在眼中温柔起来,并保存在记忆中不凋不败。太湖美就美在太湖水,但太湖的民宿更美。”如今,人们的旅游越来越重视目的地体验,像这位网友一样喜欢民宿等非标准化住宿业态的旅人也越来越多。

自2013年吴中区将旅游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以来,民宿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六年间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涌现了篱尘、林屋小筑、虚舍、半山·艺、乡根、筱驻山塘等一批精品民宿,发展形成东山陆巷和三山岛、金庭明月湾、临湖柳舍、越溪旺山等多个民宿集聚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然而,在2013年之前,吴中地区的民宿行业还未起步,仅仅停留在有“农家饭菜吃,农家院落睡”的“初级阶段”。在吴中区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科副科长肖小辉的印象中,三四年前,吴中环太湖区域的农家乐档次普遍较低,只是当地老百姓随便做做的。那么,吴中区的民宿是如何在这几年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呢?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吴中区早在2013年便开始启动“吴中区旅游服务行业全面提升(2013-2015)”工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6个旅游发展要素开展全面提升。为了探索如何发展现成的、农民自办的农家乐,提升“住”的品质,带动区内旅游业的发展,吴中区见贤思齐,组织当地民宿代表前往浙江、台湾等地实地学习,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台湾、浙江民宿发展的先进理念,并在将来的民宿发展中不断融入吴门独有的人文。苏州市吴中区越溪街道工作委员会书记吕崇才说:“台湾民宿起步比较早,模式规范成熟,其经营理念、管理服务非常值得学习。还有就是细节上的精致对我们都很有启示。”

2013年年初,苏州市吴中区组织了部分农家乐集中的镇、街道组成台湾民宿考察团赴台湾开展了为期6天的民宿考察,并进行民宿培训和交流。2014年3月,吴中区成为了江苏省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开始通过政策引导31家农家乐完成示范提升工作,着力打造陆巷古村、三山桥头村、金庭明湾村3个农家乐风情村,推进农家乐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西巷青蛙村的民宿开发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条件,配合上青蛙、田园等元素。唤起城市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东山镇杨湾村党总支书记陆雄文介绍道:“青蛙多,意味着生态环境好。在银色的月光下,听着蛙声,喝着碧螺春,这肯定是城里人想要的”。

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区民宿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吴中区以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印发了《民宿(农家乐)管理办法(试行)》(2016年6月)和《关于促进吴中区旅游民宿规范发展的实施办法》(2017年9月),推行联合会办制度和备案登记制度。由吴中区旅游局牵头,会同消防、公安、环保、卫生、住建等部门开展联合会办,为符合相关规定的旅游民宿发放备案登记证,确保民宿经营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餐饮服务等方面的达标。苏州太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志佳说:“民宿不应只有情怀。为民宿建立一定标准和规范,才是对情怀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自《关于促进吴中区旅游民宿规范发展的实施办法》实施以来,吴中区境内尤其是环太湖地区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下,民宿已然成为吴中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精品民宿更是成为撬动创业富民的新支点。据统计,吴中区现有民宿700多家,全区民宿总量的90%以上集中在东西山。以西山岛上的金庭镇为例,截至2017年底,全镇精品民宿数量已超过50家,共可提供客房500余间,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

在东山镇上经营茶叶店的叶梅华在她生日那天拿到了自己经营的民宿的备案登记证。“我老公在一家劳保用品厂做销售,有很多外地客户,他们来了东山,总要在太湖边玩一玩,也得找地方住下来,他每年帮助联系住宿和游玩的得有好几百人。有人就建议我们自己开个民宿。”叶梅华说。一番寻觅后,夫妻二人在陆巷买下一块地,设计、建造成自带苏州园林式小院的民宿,有12间客房,还有吃饭的包间和观景露台等设施。正式开业4个多月后,民宿的运营渐渐上了轨道,她联络了几家在线旅行商,准备拓宽营销渠道。

从当地农民自办的农家乐,到投资经营主体更多元、更安全规范、特色更鲜明、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旅游民宿,吴中民宿进入了注重品质和品牌的发展新阶段。吴中区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吴中旅游民宿必须走品质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只有根植吴中的山水、人文特色,让自身具备吴文化特质、体验性要素,吴中旅游民宿才能成为吴中旅游的认知型产品,让更多人因民宿而爱上吴中。”(光明日报记者苏雁 通讯员魏文韬)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