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吉林稻田“种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样本

2018-10-17 09:45:18  来源: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吉林舒兰曾以出产皇家贡米自豪,所产水稻品质上乘,但好米却卖不出好价,面对以大米闻名的邻县——黑龙江五常,既尴尬又羡慕。

近年来,舒兰引导当地农户既种好水稻又“种”好品牌,成功实现从“白米”到“金米”的“品牌突击”,在万顷稻田里书写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鲜活故事。

“邻居”强,更要自己强

一条拉林河,将吉林舒兰与黑龙江五常连在一起。两地同山同水同气候,也同样出产优质稻米,但地处上游的舒兰所产大米却远不及五常大米名气大。价格低很多,就自然出现了“贴牌”的尴尬现象。

一方面是部分舒兰大米“主动贴牌”:五常大米知名度高,不少加工厂购买印有五常大米字样的包装袋,“贴牌”上市。

一方面是不少舒兰大米“被动贴牌”:五常大米畅销,当地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一些米企就开着大卡车到舒兰等地方大量收购稻花香品种的稻谷。

“那些年,舒兰为了跟五常争粮,还曾在村口设卡,不准外地车辆来收粮。”在紧挨五常的一个乡镇,一位舒兰米商回忆说。

“黑龙江五常的品牌意识起步早,水稻品种研发做得好,行业协会带动作用强,当地政府也重视推广,所以很早就得到市场认可。”说起舒兰与五常昔日的差距,舒兰市平安镇永丰米业董事长曹洪峰颇有感触。

米香也怕巷子深。十多年前,一些舒兰人背上大米和电饭锅,开始走南闯北参加展销会,现场焖饭让消费者品尝,舒兰大米开始被人知晓。

“但与五常相比,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万里长征只迈出了一小步。”舒兰市粮食局监督检查科科长赵彦臣说,当地年产水稻45万吨左右,绝大部分还是没能卖出好价。

“种”水稻,更要“种”品牌

要走出五常的影子,小打小闹、单打独斗都不行。2014年,舒兰开始集全市之力进行品牌突击,继成功注册“舒兰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2015年“舒兰大米”又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统一的形象标识把分散的力量拧在一起。

2013年,舒兰成立大米协会和大米品牌推广协调机构,开始组织当地米企抱团闯市场。为了支持舒兰大米走出去,当地政府从2014年起每年专门拨付二三百万元推广经费,今年涨到了500万元。

“第一次在北京开推介会时,现场的北京市民都被舒兰大米的香味吸引住了,企业带去的产品预订一空。”舒兰大米协会工作人员安娜说,从2014年开始,推介会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举行,不仅赢得口碑,更拿到订单。电视屏幕、户外广告、飞机餐食、电商平台……学会主动吆喝的舒兰大米,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所熟知、认可。

“我每年要参加十多次推介活动,感受舒兰大米有三大变化:一是名气大了,二是价格高了,三是销量大大增加。”友诚米业董事长孙有成说,“从前,舒兰大米1斤卖2元左右,现在高的要卖三四十元,甚至一些外地企业开始模仿我们的包装。”

除了通过各种平台积极推介外,当地还组织插秧节、开镰节、丰收节等互动活动,主动邀请外地客商来实地察看、参与,增加他们对舒兰大米的感性认识。

“不久前的丰收节上,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负责人在稻田栈道上品尝我们的大米后,立即签订了大单合同。”舒兰市委宣传部部长萧模喜说。

“闯”品牌,更要“护”品牌

舒兰大米“闯”出了品牌,也意味着面临一项新任务:“护”品牌。

“首要的是确保绿色种植,政府提供高标准农田改造补贴,到今年底全市将拥有60万亩绿色稻田和3万亩有机稻田。”舒兰市农业局副局长王立君说,舒兰还推出了地方水稻种植标准,从源头上为水稻品质立下规矩。

好吃才是大米品牌的王道。这几年,舒兰的稻花香、小町香等产量不高但口感更好的品种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鱼稻、蟹稻、鸭稻等新种植模式更加普遍,二化螟性诱剂、赤眼蜂等病虫害生物防治方式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舒兰市朝阳镇的一片稻田里,水中泥鳅游动,田间稗草丛生。舒兰合兴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奚凯军说:“泥鳅不能带来多少效益,稗子更会影响水稻生长,但它们是优质大米的最好‘代言人’,等于告诉消费者这里的大米是绿色天然的。”

品牌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作为舒兰大米的龙头企业之一,永丰米业在建设占地万余平方米新厂房的同时,开工建设舒兰稻米文化博物馆。“我打算把稻田观光、博物馆、生产线等连成一条线,让客商和游客更好地感受舒兰大米的魅力。”曹洪峰说。

绿水青山出好米。萧模喜介绍,近年来,舒兰多次放弃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下决心发挥舒兰独有的生态、气候和土壤等多种优势,把大米作为主要产业来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旅游资源缺少优势的舒兰来说,优质大米就是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最好‘中介’。”萧模喜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