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入住城市民宿。对游客来说,民宿带来不同于酒店的新鲜体验,但一些开进小区居民楼内的民宿却因扰民让邻居反感。
今年以来,顶着共享光环遍地开花的城市民宿在多地受到质疑甚至抵制。开在居民楼、写字楼和城区公寓的民宿是否合规?运营规范和安全性谁来约束?游走“灰色地带”多年后,民宿业来到了行业大变革的重要关口。(2018年10月9日 《北京日报》)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不断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层出不穷,特别是景点周边的地区和具有当地文化底蕴的居民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依托民宿创业,他们把城区里的闲置房进行装修、升级,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共同参与小区的维护,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旅游承接力,极大地方便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及度假人群。
在美国、欧洲等民宿市场成熟的国家,民宿市场占整个住宿市场的20%,但中国民宿仅占比3%左右。加之目前中国正处于旅游快速增长期,民宿短租市场前景广阔。
现在部分国内民众到外地旅游时,不再预订酒店,而是到短租、民宿平台上预订房屋,价格上也优惠不少。这些民宿与传统酒店最大的不同是位于社区内,房间内有厨具、阳台等设施,更有利于生活起居。
随着短租平台技术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民宿由景区、乡村扩展到了城市。在中心城区,逐渐有一些中介、商业机构大量租赁个人房屋,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房源信息,开展民宿业务。
对于城市民宿而言,喜欢它的人,喜欢的是它能使人深入体验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还可以助力经济发展。“城市民宿”这种商业模式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有利于盘活闲置资产,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不喜欢它的人,主体是与民宿同一个小区的住户,他们认为民宿客人抢占了小区资源,给小区带来了不安全因素。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从法律法规层面上看,经营城市民宿,实质上改变了房屋的性质,由居住改为商用。住宿服务业本身是特种行业,需要申请政府许可,获得消防合格证等方可经营,而新生的城市民宿在监管方面有漏洞,潜藏着安全隐患。
此外,有些中高端封闭管理的小区会驱赶民宿主,从小区本身的性质来看,也不无道理。然而因为这些问题就把城市民宿完全取缔感觉有点可惜。
现今,互联网上已涌现出了大小不一多个民宿出租平台,部分平台已获得资本的支持。如何规范这个新兴市场,成了摆在眼前的事情。笔者认为,城市民宿发展可扬长避短,对待城市民宿堵不如疏,一味地堵不利于妥善化解业主与民宿主之间的矛盾。有关部门对城市民宿这一新兴业态要用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通过调解、引导等手段把城市的民宿培养成为一个产业集群,推动这个行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
城市民宿发展重在向好的方向引导,在规范行业的过程中,让民宿主在阳光下经营,也让民宿从业者的权益得到保障,比如对开设民宿的区域进行区分,在数量、面积等方面进行限定,接入公安的身份信息识别系统等,办法总比困难多。(作者:黄硕,新闻评论员)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