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加快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系列谈之②

2018-10-11 15:37:51  来源:重庆日报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

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绿水青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金山银山”难以为继。生态保护蕴含着潜在需求,环境改善有助于培育和吸引高水平高效益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经济信息委将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工作主旋律,加快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一、严把“入口”关,着力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

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扎实推进产业布局优化、沿江环境管控和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一是加快制定出台沿江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从顶层制度上对全市工业及园区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二是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5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布局工业园区,落实好沿江环境管控政策。三是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大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推进我市工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到2020年新兴制造业等绿色新动能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

二、加强过程控制,着力夯实工业绿色发展本底。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清洁生产水平提升、重点用能企业能效赶超、企业水效提升“1+3”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传统粗放、高耗能高污染比重大等突出问题,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生态破坏。一是制定《重庆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面推动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培育绿色服务平台,从生产制造到物流运输再到终端产品上实现绿色化。二是制定《重庆市清洁生产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突出抓好百家重点企业清洁化诊断,深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加强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加大清洁能源和原辅材料利用,加快先进成熟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加快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三是制定《重庆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效赶超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大节能技改支持,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实现节能100万吨标准煤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0%以上。四是制定《重庆市工业企业水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突出抓好百家重点企业节水改造,加大水循环利用,通过管理节水、技术节水和工艺节水,实现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累计降低10%以上。

三、运用结果倒逼,着力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一是开展工业节能专项监察行动,按照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实施现场节能监察。对能耗不达标的企业,除督促其限期整改外,还将根据国家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征收加价电费,利用价格机制倒逼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或关闭退出。二是开展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制定《重庆市化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工作方案》,鼓励距离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园外化工企业搬离现址并进入合规园区。三是开展沿江落后产能专项整治退出行动,全面排查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所有工业企业,逐一甄别每家企业是否达到环保、安全、能耗、质量等综合标准,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行业准入条件等国家产业政策。对于达不到综合标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企业退出,到2020年实现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落后产能企业清零。

市公安局副局长冯勇:

保驾护航 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

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6月13日,我市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落实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各项工作作出了部署,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凝聚了力量。

去年7月以来,市公安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由市公安局主要负责人牵头先后组织2次专题调研、10余次专题会议,对全市公安机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长江流域集中打击整治等工作部署强调,紧紧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措施实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有效防范生态环境涉稳风险,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保驾护航。

为统筹全市公安机关生态文明建设暨环境安全保卫工作,市公安局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由环保总队牵头,治安、交巡、网安、法制、水警等多警种共同参与,各区县公安机关为责任单位,明确要求、规范职责、落实任务,形成定期议事研究制度,负责抓总统筹分解细化任务,有效对接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河长制工作、中央环保督察、中办专项督查和市集中环保督察等工作。2017年,市政府授予市公安局“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与此同时,市公安局与环保、水利、农委等部门建立案件移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三项制度”“六项机制”,联合出台相关规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培训,研究解决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检法机关沟通会商机制,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打击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协作配合的会议纪要》《关于办理联合挂牌督办破坏环境资源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案件的实施细则》,抽调专人到河长办工作,抽调警力参加中央环保督察、市环保集中督察、大气污染整治、全市餐饮船舶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

此外,市公安局严打各类环境犯罪。全市公安机关把“污染环境”犯罪置于重中之重,切实加大打击力度,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着力侦办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利用暗管、渗井、渗坑非法排放有毒物质,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案件。对群众反映强烈案件集中力量快速反应,快侦快破,消除影响。对跨区域、跨行业、情况复杂的案件,全力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斩链条,力求标本兼治。2017年,狠抓大要案件攻坚,破获全国首例二噁英污染水体、全市首例大气污染、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污染环境案等一批典型案件。

2018年1-5月,全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刑事案件立、破案同比分别上升44%、52%。特别是今年2月公安部联合12部委召开长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集中打击整治工作会议以来,我市公安机关集中优势警力,采取超常措施,把打击矛头对准直接危害群众健康、危害生产生活安全的污染环境、非法采矿、非法占用农用地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严惩重处长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坚决推动依法整治长江流域污染问题,坚决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生态安全。

全市公安机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结合我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五大环保行动”等任务要求和公安部“长江流域污染环境违法犯罪集中打击整治”的统一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履行职责,加大刑责治污工作力度,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保驾护航。

市国土房管局局长董建国:

勇挑重担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国土资源管护

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为重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表。国土资源是生态之源、发展之基、民生之本,全市国土系统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国土资源管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在重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中挑重担、当主力。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夯实绿色本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管控机制。为此,全市国土系统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进“多规合一”,配合做好《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村规划编制实施,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促进网络城市群发展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环境容量相匹配。高标准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强化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监测预警。

二是提高国土资源供给体系质量,促进绿色发展。精准对接“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统筹建设用地增量和存量挖潜,加强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有保有压配置建设用地,用地向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业态倾斜,对过剩落后产能限制或禁止供地,引导土地资源从低效领域退出。做好生态旅游地质、矿山地质环境、土地质量等调查,加强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支持区县申报建设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为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地质支撑。

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筑牢绿色屏障。全市国土系统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组织开展长江两岸植树造林摸底调查,在主城“四山”、自然保护区、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对永久基本农田特殊管护,加快推动休耕轮作和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扩大生态空间。

四是织密地质环境保护网,防范环境风险。全市国土系统将坚持防治并举,紧盯地灾风险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强化“四重网格化”管理,加强智能化、全网络、全覆盖监测预警处置,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编制全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基金制度,加快煤矿损毁土地、露天采石场、煤矿采空区等历史遗留、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开展煤矿山、建材和非金属矿山污染综合整治,降低矿山环境风险。

五是持续提升居住品质,建设绿色家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科学控制城市建筑密度、高度,多给生态“留白”、自然“种绿”。降低居住用地容积率,落实小街区制,划小土地出让单元。加强“两江四岸”、沿江岛屿开发管控,调整优化广阳岛、中坝岛、桃花岛土地用途,优化公园绿地等生态民生用地配置,利用城市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休闲公园,让市民看山亲水近绿。

六是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绿色制度。纵深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大足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深化矿业权有偿出让制度和权益金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增效、生活增收、生态增值。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促进生产增效、生活增收、生态增值。

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

积极作为 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生态兴则文明兴。璧山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扎实贯彻全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为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积极贡献。

璧山也曾深陷发展“泥沼”,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城市与自然割裂,经济发展步履蹒跚。璧山以河流治污“破题”,拉开生态环境建设“序幕”,逐步在敬畏自然中开始打造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在全市率先制定“环境保护负面清单”,率先推行中水回用,率先提起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成为全国首批、全市唯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生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形成“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全区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智慧型”升级,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更绿色”为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30万亩现代农业基地基本成型,成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今后,璧山将坚守“一张蓝图干到底”,持续奏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旋律:

在构筑“绿色屏障”上有更大作为。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抓好“建”“治”“管”“改”各项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督察考核、生态转移支付、财力扣减、环保负面清单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推进“五大环保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三高”“两违”整治,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解决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深层次问题。全面推行“河长制”,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在发展“绿色产业”上有更大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环境质量好的绿色产业,推动形成更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都市特色效益农业,增加绿色高端农产品供给。注重发展动力转换和重塑,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端领域,推进“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聚集发展,打造智能化产业集群。坚持“创新+资本=新动力”经济逻辑,推进“1+10”产业研究院体系建设,培育、引进一批企业改制挂牌上市,不断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打造“全域景区”城市,把旅游与整个城市的肌理、文化、发展定位结合起来,发展体验式的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形成文旅融合新高地。

在打造“绿色家园”上有更大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给自然“种绿”、生态“留白”,增强城市自然底色和人文底蕴。突出“深绿城市”定位,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打造生物多样化城市,构筑起山、水、绿、城、人和谐共处的“绿色谱系”。坚持老城区只做“减法”,规划每平方公里预留100亩建生态停车场,坚持沿道路退让10至40米建设绿化带,增加城市透气性。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精雕细琢城市文脉,整理再现“璧山故事”,让城市建设从偏重物理层面提升到追求文化层面。完善“一生之城”高标准服务体系,满足市民不断变化升级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推动“绿色惠民”上有更大作为。坚持60%以上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经济发展不欠社会协调发展的账”。聚焦民生热点,围绕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公共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落实“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打造“音乐与城市”等宣传品牌,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精心巩固脱贫成果,以只争朝夕精神修补“短板”,决胜全面小康。探索“乡村振兴”现实路径,坚持财政支出1/4用于“三农”,把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延伸到农村。

云阳县委书记张学锋:

做好三篇大文章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也是云阳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云阳将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全面落实全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让云阳大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栽好树、护好林、管好山,做好“山清”大文章。坚持把植树造林、绿化家园作为筑牢库区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坚决栽好树。云阳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成覆盖“一江四河”两岸670余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73%。

进入新时代,云阳广泛开展义务植树等绿化活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我们将继续把“栽好树”作为做好“山清”文章的重要内容,让两岸青山美景永存。坚决护好林。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19平方公里,建立3个自然保护区、3个市级森林公园,受保护地区总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34.4%。坚决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让青山绿海满眼碧翠。坚决管好山。严格管控山脊线,制定城市山脊线管控规划,合理划定禁建区、重点控建区和一般性控建区,对县城规划区以外的山脊线严管禁建,彰显山水自然之美。

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做好“水秀”大文章。坚持控源头、扩容量、补短板,扎实推进“三水共治”,决不让污水进入长江。防治水污染。设立产业负面清单和“禁投”清单,严禁“三高一低”项目落地。全面关闭小煤窑、小水泥、小化工。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修复水生态。持续开展全天候、全流域、全覆盖清漂,确保“库岸垃圾不入江,江面漂浮物不出境”。深化“一江四河”沿线“消落区”治理。实行严管重处,坚决防止非法采砂等行为死灰复燃。保护水资源。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对江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管、防控和保护力度,确保“一江四河”江清岸洁。

建设美丽家园、发展美丽经济、倡导美丽人文,做好“美丽”大文章。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倡导美丽人文。彰显人文精神之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

坚持把体现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乡建设,高质量推进云安古镇、彭氏宗祠等重点文化项目。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抓手,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活动,让绿水青山的理念根植人心,让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建设美丽家园。彰显城乡特色之美,着力构建“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城市骨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把城市按景区打造、城区当客厅管理。高标准建设33公里环湖绿道,做好城区“两江四岸”的消落带治理和生态修复。

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5%左右,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深化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发展美丽经济。彰显产业素质之美,大力发展以柑橘、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52万亩,努力实现增绿增收,兴农扶贫。围绕“万里长江·天生云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效益提升。围绕龙缸5A级景区、张飞庙和三峡梯城两个4A级景区、普安世界级侏罗纪恐龙主题公园四张名片,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打造云阳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出台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三峡健康城,努力创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云阳实践。

(记者郭晓静、周松、杨骏、陈维灯整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