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清除“假贫困户”要用真功夫

2018-10-10 14:35:28  来源:农民日报

柯利刚

“假悟空”不灭,则难取“真经”;“假贫困”不除,则难脱“真贫”。取经“打假”,不但悟空用了真功夫,如来等其他人也用了真功夫;脱贫“打假”,不仅扶贫干部要用真功夫,上下其他相关人员也都要用真功夫。

据媒体报道,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不少“假贫困户”,个别省份的数量竟然多达50多万户。这些“假贫困户”多为“关系户”“人情户”,一些人的名下有房有车甚至还有商铺公司。贫困户识别在源头上“失准”,其表现形式虽然很多,但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把关不严格。县、镇、村三级干部在审批贫困户资格的时候,存在不同程度把关不严格现象。一些干部明知存在冒充贫困户问题,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核实不报告,仍然批准拨付资金。把关不严格,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干部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走上了懒政怠政不作为的道路;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干部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通过伪造材料、暗打招呼、多给指标等方式照顾“自己人”。

第二,标准不统一。不分东南西北,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一刀切”式的标准,可能难以符合各地实情。但具体到某一个地方,还是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比如审计署对某县进行抽查时发现,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标准。原因在于,当时贫困户识别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但该县一些地方并未严格按照收入标准来识别贫困户,一些收入超标准的人员通过瞒报收入等方式申请成为贫困户。

第三,信息不透明。扶贫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群众无法监督举报,徇私舞弊的“造假”行为就有了生长空间。据报道,一些村庄的扶贫补助名单,其实是村“两委”干部秘密炮制的,村里人并不知情。按照规定,扶贫补助名单必须在村里公示3天。一些干部为了不引起群众关注,就把相关名单悄悄张贴到村委会公告栏里。

第四,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的贫困户名额是由上而下分配的,分配名额有可能多出地方贫困户数量。据报道,某地村庄获得63个贫困户危房改造名额,相关人员经过实地走访统计出57户符合标准,也就是说办事人员的手里多出了6个名额。为了占用名额,办事人员就上报家人以充人数,还把剩余的名额“赠送”给了其他村干部。

由以上原因产生的“假贫困户”,浪费了各类扶贫资源。扶贫资源的社会总量是有限的,“假贫困户”多了,导致好钢无法用在刀刃上。他们也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有房有车的属于贫困,缺衣少食的不问贫穷,会导致干群关系冷淡疏离,基层工作难以开展。他们还扰乱了脱贫攻坚节奏。“假贫困户”占用扶贫资源,会使得扶贫“输血”“造血”效果大打折扣,会使得贫者益贫、富者益富。要想清除“假贫困户”,需要使用真功夫。

首先,开出长效诊疗医药单。贫困户识别“失准”,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相关干部行为“跑偏”。或把关不严,或标准不一,或信息不明,这些都是干部“失职”的表现。对于这些“不作为”或是“懒作为”的干部,不能得过且过,不能既往不咎,一定要给他们“看看病”“吃吃药”。对于不同的人要开不同的药方,或开除党籍,或留党察看,或党内警告,或行政降级,或政务撤职等等。药到病除者,部分可以继续工作;医治无效者,全部清出干部队伍。给一些人长效“看病”,方能让更多人“防病于未萌”。

其次,给予村民审核通过权。群众的事情,最好还是通过群众的手来解决。谁是贫困户,谁不是贫困户,没有人比村民更了解。现在的制度是下级拟定名单,上级签字通过。上级干部对基层具体情况未必“门儿清”,练龙飞凤舞的签字容易,练火眼金睛的眼神困难。可以改进一下制度,走村串户调查情况,还是由扶贫干部去做;张榜公布贫困户名单,还是必不可少。但名单审核通过的权力可以部分下移给村民,一定比例的村民审核通过后方才呈交上级部门进行终审。

最后,完善上下双向工作法。扶贫名额由上而下分配的方法,会产生三种结果:名额与实情匹配,名额多于实情,名额少于实情。名额多了,就扩大了“假贫困户”趁机而入的空间;名额少了,又减少了“真贫困户”享受政策的机会。要想做到真正的“精准”,名额就只能不多不少,这就要求扶贫名额只能通过由下而上的方法来确认。上级主管部门只确定项目、制定标准,下级责任部门则按照标准拟定名单并上交审核。以往的工作方法,是上下单向制,上得了天,入不了地;改进的工作方法,是上下双向制,既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

“假悟空”不灭,则难取“真经”;“假贫困”不除,则难脱“真贫”。取经“打假”,不但悟空用了真功夫,如来等其他人也用了真功夫;脱贫“打假”,不仅扶贫干部要用真功夫,上下其他相关人员也都要用真功夫。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