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红河州:绿色发展闯新路

2018-10-08 11:36:47  来源:云南日报

金秋时节,红河两岸层林尽染,云雾萦绕山间,恰似一幅泼墨山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因红河而得名。然而,作为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红河州,大多数贫困群众聚居在红河两岸的大山褶皱里。这里有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储备,却又生态脆弱。

打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出路在哪里?

严峻的形势迫在眉睫,已经不允许红河州的决策层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一个战场两场战役,取胜的关键在于决心与意志。

3年前,生态扶贫的探索在红河大地展开: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有机统一“青山绿水”生态保护效益与“金山银山”减贫经济效益,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形成“政策补贴有保障、巡山护林有工资、林下产业促增收”的多元增收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越来越绿,百姓离增收致富的梦想越来越近。

靶向发力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红河州现有林业用地2891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59.7%,其中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1200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2.5%;商品林面积1691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7.5%。森林覆盖率达50.9%,活立木蓄积量达1.02亿立方米。

“巨大的林业资源与微薄的开发价值极不匹配,群众守着青山不能致富,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率低下。”州林业局负责人说,“只有唤醒沉睡的资本,农民祖祖辈辈倚靠的青山才能换来活钱。”

红河州深刻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变各方“单打独斗”为整合资源“握拳出击”,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靶向发力,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和重大工程项目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红河州将国家防护林、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和陡坡地治理、林产业培植等林业建设项目整合,向贫困县市倾斜,重点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贯彻落实生态效益直补、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等政策,补偿金以“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符合条件的农户手中;八成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安排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断改善贫困户的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一定程度免征易地扶贫搬迁森林植被恢复费,减轻群众负担……“这种‘靶向扶贫’找准了政策补偿的切入点,使一部分贫困人口搭上了林业优惠政策和发展生态林业的快车,加快了脱贫步伐。”这位负责人说。

生态转岗

贫困户实现就地就业

三分栽、七分管。只要有空,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新荣村村民庞朝明都要到山上转转,看看哪棵树需要培土、修枝,有没有砍树、毁林的人。“你们看,我管护的2000亩山林多美,这里从没发生过一起偷砍盗伐,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他得意地说。

今年47岁的庞朝明过去是村里的特困户。早些年,他离婚后外出务工,因为没文化缺技术只能干力气活儿,他拉扯着一双年幼的儿女,生活过得艰难。自从成为生态护林人员后,他不但可以照顾孩子,还有稳定收入,实现了就业。

红河州把生态转岗脱贫作为带动林农脱贫致富的重点工程,纳入对县(市)、乡(镇)和有关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求,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对象,坚持“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每人平均护林1500亩的规划,培训组建起一支由31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构成的新型生态护林员队伍,他们每年的报酬稳定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从最初的造林到如今的管护,生态护林员的职能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屏边县林业局局长朱勇说,对护林员的考核包括巡山记录、标语及管理设施保护、森林防火等内容,每项又分若干小项。

踏着再熟悉不过的山路,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护林员黄学的身影融进了落日的余晖里,2000多亩的管护区域,桤木、喜树、竹子、杉树绿意浓浓,森林植被铺满沟壑。

几年前,黄学抡过大斧、端过油锯,也受过林业行政处罚。在林业部门干部耐心劝导帮助下,黄学放下斧头变成了金平县金河镇苦竹林村生态林区的守护者。“护林员岗位带有帮扶性,经过学习,我知道森林对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护、空气净化很重要,我会认真看好这片树。”

从黄学身上,我们感受到伴随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带给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更多可能:从单纯大规模造林绿化荒山秃岭的初级阶段,转向提高森林质量,构建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持

“森林+”激活内生动力

走进金平县金水河镇曼棚新寨,茂密的橡胶树叶把刺眼的阳光筛成点点碎金,这是魔芋最喜欢的环境。邓碧玲小心翼翼地把魔芋种苗埋进树下垦好的土里,用手压实。2017年,在林业部门的扶持下,她在橡胶林下种植4亩魔芋,收入2万多元,她家还种着800多棵香蕉,加上林下养鸡,一年总收入有3万多元。

金水河镇以林下产业经济为突破,采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林下板蓝根种植、林下魔芋种植等产业,以县金岭生物瑶药开发有限公司、县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农户开发经营相对集中林地,形成产供销一体的格局。

生态扶贫的落脚点是生态产业扶贫,关键是让生态保护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机制,让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

红河州将林业产业作为推动全州生态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各级林业部门具体抓的格局。全州大力实施森林+林果、森林+中药材、森林+养殖、森林+旅游等为内容的“森林+”林业生态产业工程,生态扶贫的“大树”开枝散叶,衍生出的新“枝杈”,让群众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双手动起来。

据介绍,全州初步形成了北部以核桃、桉树、油茶、林果为主,南部以桤木、杉木、橡胶、棕榈、八角、茶叶及林下资源等为主的多个产业带和产业群,林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206万亩,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8家;成立林农专业合作社384个,活立木蓄积量达1.02亿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62.3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4亩以上特色林,农民从林业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