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农民富不富,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施效果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怎么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农村强起来?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使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需要更多实践探索去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听报道《农民如何跳出穷坑》。
梅雨季节,湖南省浏阳市田溪村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天,43岁的村民罗铿坐在自家门前,见到记者时,脸上勉强笑了笑,眼睛里却有一丝惆怅。
罗铿:“父母老了,我老爸糖尿病很严重,现在眼睛都开始失明了,老婆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家里很困难。”
田溪村北靠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省级贫困村。这两年,借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款,罗铿种了15亩的果树,2017年本来已经顺利脱贫。为了经营农家乐,罗铿辞掉了外地工厂的工作,回家借了20多万元外债新盖了二层小楼。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农家乐也不愠不火,没有稳定的收入,刚刚跳出“穷坑”的罗铿开始担心家里的生计了。
罗铿:“这个产业能不能做大,毕竟还是有风险的。去年我和老婆还在厂里打工,我一个月四千多块钱,她两千多块钱,差不多一个月七千块钱。”
过去的五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近50%,有6853万人已经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年均增速超过10%。但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几乎所有农家都可能随时由于医疗、教育和建房问题而返贫。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民要富,就必须有持续增收的保障。而怎样才能持续增收,是农民最关心的。
浙江省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村民黄玲珍,今年62岁,家里的7亩承包田确权后,将经营权流转了,自己也有了养老金。
黄玲珍:“村里流转了,社保也有,一个月有1700块,做农民的时候,又要种田,还有养鸡鸭、猪,很辛苦。现在就不用出去了,就是领养老金了,在家里很舒服。我们小区里面搞得很干净,空气也新鲜,环境很好。”
缪家村是一个有着3400人的行政村,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组织,村级经济收入从原来的400多万元,现在已经突破了1000万元。
缪新兴说:“现在新农村建设搞得非常好,老百姓的劳保、养老金等搞得非常好。”
缪家村的探索,为的就是让农民最大的财产——土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从制度安排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有了稳定收入的可能,而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3046万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还是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城乡统筹给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潘家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万多平米的公园,所有线缆埋入地下,家家户户立面整修,河道彻底清淤修复,景点点缀其中。即使不是周末,城里来的游客也络绎不绝。刚从地里摘菜回来的村民被游客团团围住。
游客:“你家里也去弄好民宿,我们明年来住。你们现在真的是大翻身了,真的,比我们城市里好。”
美丽乡村,催生了美丽经济。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创业。村里别具风格的客栈、民宿陆续装点起来。
客栈老板王兰珍:“住宿,来个二十几个人可以承受,四五十个人就不行了,假如来一百个更加不行了,我们想带动全村一起搞起来。”
潘家浜村党支部书记章何兵:“建设以后,很多基础设施配套也跟上了,村里的娱乐设施也跟上了,特别是我们全村以翠冠梨为主的,景区化建设以后,农产品也好、土特产也好,更容易销售了。”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着潘家浜村。早在2004年,嘉兴率先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全国第一个制订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2008年开始,嘉兴市又启动实施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十改联动”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截止目前,嘉兴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十几年稳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
嘉兴市农办副主任、农经局副局长俞日富:“‘乡村振兴’的概念,应该说也是指引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目标。作为我们嘉兴,主要的载体和工作抓手还是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打造,它既有产业的融合,文化的融合,还有制度的融合,要走在全省的前列。”
编辑短评: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农民最关心的是口袋里的钱是不是越来越多,怎样才能持续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只有收入增加了,压力减小了,“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如厕条件差等农民最关心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到那个时候,像罗铿一样的农民们才能真正的跳出“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