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秋佳节。突如其来的秋雨将大圆洞国有林场清洗得纤尘不染,秋风吹来,烟云四散。
53岁的林场职工江瑜冒着微雨,攀上“碰头岩”管护点附近的一座山头,查看刚栽下的一片水杉苗子的长势。“昨晚雨大,这片苗子刚栽下不久,千万莫被淋坏了哟。”满心都在苗子上的老江全然已经忘记,这已是他在林场度过的第21个中秋节。
江津是重庆市林业大区,2016年森林覆盖率为47%,2017年森林覆盖率为48.5%。今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51.5%,3200平方公里的帅乡大地过半将披上绿装。
绿色,既是山的底色,也是150万帅乡儿女幸福的底色。如何守住绿色,让其绵泽后世?
——重任在肩、不忘初心。逐年增长的数字背后,不仅凝聚着成百上千个“老江”的辛苦付出,更是我区破除积弊,蹄疾步稳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交出的生态答卷。
从伐木取材到栽树护林
公益属性更明确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在江津的大山深处,四面山、云雾坪、大圆洞3个国有林场一路走来,历尽了艰难困惑。2000年,国有林场 实施了以“分流减员”为主题的全面改革,国有林场性质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区财政只保障林场职工40%的基本工资,其余收入需要林场自行开展经营活动解 决。
“那时林场增加收入的唯一方法就是砍树子、卖木材。林场每个职工平均每年要砍伐1500立方米的木材,大家面临着一边造林、一边伐木的尴尬局面。”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曾任大圆洞林场场长的郑世军颇为感慨。
201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精神和决策部署,经过深入细致调研,我区第一时间印发了《江津区 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维稳定、抓保护、促发展”的改革主题,制定了一系列可落地、好实施、有效果的改革措施。
“改革最核心的就是将国有林场性质调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由差额拨款改为财政全供。”区林业局副局长张万奇说。林场功能定位也从以生产木材、利 用森林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在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同时,我区还保持了原四面山、大圆洞和云雾 坪3个国有林场机构级别、机构编制不变,国有林场职工队伍得到极大稳定。
如今,在四面山、大圆洞、云雾坪广袤的森林里,多年不绝的伐木声已戛然而止,我区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经营体制更灵活
一直以来,“靠山吃山”这一理念都根植于几代林场人的传统理念中。但长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破坏性开发,让我们饱尝“靠山山倒、坐吃山空”的恶果。人们越来越清晰认识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
如何才能破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终极密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不断引领着我区国有林场改革迈向新境界,迸发新活力。
随着四面山旅游风景区、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云雾坪森林公园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森林旅游方兴未艾,江津的“绿水青山”正逐步显现出“金山银山”的带动效应,国有林场完成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华丽转身。
在经营体制上,我区采取因地制宜、分场施策的方式,创新辖区内3个国有林场的经营方式。四面山森管局从事的经营活动实行市场化运作,大圆洞林场和云雾坪林场在不破坏森林资源、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管理体制上,我区根据地方经济和国有林场发展需要,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进一步理清了权责隶属关系,牵住了国有林场管理的“牛鼻子”,明确了地方和区级部门的“责任田”。
在管护模式上,我区也创新引入市场机制,通过面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国有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由林场职工独自负责转变为林场职工与社会服务人员协作负责,森林管护队伍正不断壮大。
从分散管理到连片保护
管理方式更科学
环境是水,发展是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关键在植绿护绿,持续增加环境容量。这是新时代交给国有林场护林人的重大使命。
如何管好护好绵延的森林?
“在此次国有林场改革中,我们从突破管理层级、林地互换和智能化建设三方面入手,国有林场逐渐实现了统筹化、智能化管理。”张万奇说。
一方面,将镇街代管的零星国有林,按照就近原则,划转给3个国有林场管理,大圆洞林场和云雾坪林场分别由小型林场提升为中型林场。
另一方面,3个国有林场智能化建设也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都已建成以森林防火为主要功能的森林资源智能监控系统,四面山森管局不仅局机关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各管护站还设立了分中心。实现了森林资源管护智能化的良好开端,大大提升了管护科技水平。
(特约记者 郭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