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丹)产业和就业是脱贫的关健。近年来,黔江区做实“三项措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破解“怎么扶”的难题,带动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做实“两业”促增收
推进“产业+”,采取“十个一”模式,大力发展“3+X”农业产业。据了解,近年来,黔江区作为中华、黄金叶和天下的烟叶配方基地,烤烟面积和质量持稳定状态;年均出栏生猪80万头,连续11年获得“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目前正在探索无抗生猪标准体系;引进龙头企业,创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优质蚕桑基地6万亩、产茧5万余担,蚕茧总量、质量连续7年位居重庆市第一,直接带动全区12.7%的建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不断壮大羊肚菌、猕猴桃、脆红李等特色效益农业,被全国果蔬协会评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切实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建成“亩产万元立体农业”示范基地4.5万亩。推动“乡村振兴+旅游+扶贫”融合发展,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6亿元。
截至目前,209个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农业产业覆盖贫困户在90%以上,每户贫困户有1~2项稳定增收项目。推进“就业+”,实现“一家一职”。打好用活亲情牌、政策牌、环境牌,培育致富“领头雁”,引导了一批游子带着资金、项目、理念建设家乡、反哺乡邻,培育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创业发展;统筹“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等实行“订单”培训,实现全区7273户8809名贫困人口至少拥有一门实用技术,做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做实“两助”斩穷根
大力改善贫困村教学设施条件,每年选拔80余名教师到边远农村支教;切实解决随迁子女、“三残”儿童等入学问题;建立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多层级资助体系;每年筹集社会资助资金700万元以上,资助1500名以上贫困学生上学。强化医疗救助,斩断大病慢病穷根。针对因病致贫实际,大力实施“12345”健康扶贫工程;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解决群众就近“看病难”;建立“合作医疗政策保十健康扶贫基金保十民政医疗救助保+精准脱贫商业兜底保+慈善帮扶”五大政策保障体系,设立健康扶贫基金、民政医疗救助资金2000万元,确保建卡贫困人口就医自付部分在10%以内;建立“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机制、减少贫困群众报销负担;建立特需药品代购制度,由患者提出申请、基层医疗机构向有资质的医药公司代购,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方便群众治病。
做实“两保”兜深贫
根据贫困户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分类施策,保障贫困户安全住房。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多方筹资4000余万元,3年累计搬迁建卡贫困户2960户11030人,免费为全区552户1827人修建房屋、安装水电、配置厨房卧室用具,实现深度贫困户应搬尽搬;全面开展“五建”(水、电、路、气、讯)、“五改”(房、厨、厕、圈舍、地坪)、“五治”(污水、垃圾、乱搭建、乱挖采、乱砍伐)、“五化”(绿化、美化、净化、畅化、亮化)工程,投入资金5130万元,改造农村房屋2300余户,有效消除农村危房。强化医保兜底,重点倾斜重大疾病、重度残疾等原因导致的贫中贫、困中困,为7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投入资金261万元对459户贫困户进行一次性救助,将6429户13990人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实现农村建卡贫困户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