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璧山:用文化讲好“小城故事”

2018-09-27 09:31:18  来源:光明日报

退休后移居重庆市璧山区的中学教师余绍先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月通过璧山区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预约演出门票。“这里的居住环境好,还能月月看表演,我们的退休生活很丰富,一点儿也不单调。”余绍先说。

从小生活在璧山的何康,这几年最喜欢的是去秀湖公园的读书台看书。风景如画的秀湖公园是璧山区的地标性建筑,带几本书登上读书台,既可俯瞰满园湖光山色,又能伴随着远处秀湖百姓文化舞台隐隐传来的乐曲声,闹中取静享受免打扰的读书时间。

多年的“深绿型”城市追求,让璧山成了重庆各区县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之地”的样本。街头巷尾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随处可见的文化便民设施,则让这座城市成了越来越受欢迎的“文化日志”。

许多古诗词的优美意象在这座城市得以重现。“野景村家好,柴篱夹树身。牧童眠向日,山犬吠随人。地僻乡音别,年丰酒味醇。风光吟有兴,桑麦暖逢春。”以北宋时期璧山知县王操《村家》一诗得名的成渝高铁璧山站村家公园,似是美景重现却让人体会到瞬间千年的变迁。杜甫夔州诗《雨二首》,据传记载了杜甫从巴蜀驿道经三峡出川躲避安史之乱时,途经璧山的所见所闻:“青山澹无姿,白露谁能数。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渔艇息悠悠,夷歌负樵客。留滞一老翁,书时记朝夕。”川流不息的秀湖公园诗圣岛上,游客可以一边欣赏眼前美景,一边咀嚼诗圣文字,体味诗圣当时的心境。璧山人民广场旁的登云公园,3公里登山步道沿线景点,融入了8首赞美璧山的古诗词,成为当地文艺爱好者雅集之地。

一些新歌曲的优美旋律让这座城市更加灵动。著名词曲作家庄奴先生和古月先生为璧山量身打造的《小而美》《常青树》《来了就是璧山人》等代表作,拉开了璧山“借音乐之声,展城市之美”的序幕。在两位音乐大师带动下,璧山文艺爱好者创作了《和美璧山》《水城涛声》等150多首原创音乐,其中《和美璧山》获重庆市首届“美丽乡村”原创歌曲大赛金奖,《田坝腔》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音乐类金奖。以音乐为载体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你是我的手杖》《为什么》《行者》等原创音乐作品,诠释夫妻恩爱、诚实守信、保家卫国、尊师重医、关爱儿童、敬业奉献等主题,通过群众坝坝舞、情景音乐、作品参演等方式在璧山广泛传播,让群众在款款音乐声中潜移默化受到感染和熏陶。璧山城乡处处可闻的坝坝舞曲中,原创核心价值观音乐已超过三分之一。大街小巷、广场公园、社区院坝,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核心价值观传播阵地。

历史文化全方位植入,让这座城市处处都是“博物点”,走完就成“博物馆”。在璧山,文化符号几乎无处不在。这里有挖掘梳理城市文脉复建的翰林院、状元桥和古街古桥祠堂戏楼等23万方文化建筑,有170余块能够用声音和视频给游客说历史、讲故事、读诗词的文化石。“石头上的小城故事”既让当地人记住了乡愁,也让游客更加了解和亲近这座城市。

抗日战争时期,璧山是战时陪都的卫戍区和重要迁建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国立正则艺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总部陆续内迁于此。1944年5月2日,美国《展望》杂志以7版15幅照片的图文报道,称赞“璧山县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人民无论老幼同时实施民众教育,出征抗日军人17000多人”。2011年,研究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了150余张反映璧山抗战历史的照片。这批照片均由美国《展望》杂志记者拍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批由外国记者拍摄、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县城政治经济文化和百姓市井生活的照片。2017年,这批照片终于“回到故乡”并将通过图片、影像与璧山人“重逢”,带人重回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循着古诗走,哼着新曲游,观美景、品美食、读美文,看美图。文化的“小城故事”让人们更加容易走近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更加容易走进人们的心里。

(本报记者张国圣本报通讯员张永艳)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