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晨报]鱼肥、柚黄、莲藕脆 村民收入节节高

2018-09-21 12:48:23  来源:铜梁网

合作社组织装箱运到超市

个大味美的平滩柚

猕猴桃熟了

秋收金色的田野

乌鱼肥了,柚子黄了,猕猴桃熟了,莲藕开始采收了……从山顶到山脚,从田间到水塘,铜梁,一望无垠的乡村迎来硕果累累的秋收时节,丰收的喜悦。挥洒在人们的汗水中,绽放在人们的笑容里。

如今,产业振兴正释放强大的生产力,仅今年上半年,铜梁就实现农业总产值达24.89亿元,同比增长5.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33元。产业红火火、收入节节高的美好愿景正变成现实。

56户村民抱团发“鱼”财

7月9日这一天,对于少云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以下简称少云合作社)的理事长周运明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在全重庆121家永辉超市,能够买到我们养殖的乌鱼了。”聊起这桩事,周运明很是自豪。

在少云合作社,跟周运明一样高兴的还有56户社员。周运明介绍说,乌鱼产业做得这么大,还得从一次返乡创业说起。

少云镇是传统的农业镇,多年来,村民一直靠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到了后来,由于种庄稼不怎么赚钱,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家里留下老人小孩,村子动力不强,缺乏朝气。“虽然区位优势突出,地形多浅丘,发展农业有优势,但劳动力不强,怎么折腾也无用。”少云镇相关负责人直摇头。

转机发生在2008年,看好乌鱼市场的周运明带着鱼苗从广州回到高碑村,流转了100亩田地养殖乌鱼,并成立了少云合作社。经过三年技术攻关,2012年乌鱼养殖获得成功,并赚到了钱。“1亩鱼塘能收入1万元,效益不错。”周运明说,“大伙看见我发了财,也都开始入社养鱼。”

高碑村55岁的村民周良文是第一个找到周运明要求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在周运明的帮助下,周良文不仅学会了养鱼的核心要领,还在村里成功流转来70亩地养殖乌鱼。“技术、鱼苗等生产物资都由合作社免费提供,销售也都交给合作社统一打理,年底合作社一斤收取2毛钱作管理费。”周运明介绍,按照这种模式,去年周良文有30多万元的收入。

像周良文一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有56户。他们感叹,“家门口挣得更多,还照顾到老人小孩,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现在,周运明的乌鱼产业越做越大,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产供销遍及大足、丰都十多个区县。

值得一提的是,乌鱼养殖只是铜梁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继续扩大池塘特色养殖,在平滩镇、庆隆镇新发展加州鲈鱼200余亩,依托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在丰都、大足新发展乌鱼养殖面积700余亩。仅上半年该区水产品总量达1.85万吨,同比增长3%;渔业产值实现2.29亿元,同比增长10.7%。

万亩蜜柚壮了产业富了乡亲

金秋时节,平滩镇高坪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成片的柚子随风摇曳,煞是喜人。“刘老板,我们都相信你,大家愿意把家里余下的田地全部流转给公司。”看到农民对蜜柚产业的支持,建亨农业负责人刘之轶答应了大家的请求。

“刚进场时,说好话求着大家把土地流转给我。如今,他们主动要把土地拿出来。”刘之轶解释说,“尝到了甜头,都发了柚财。”

平滩镇多浅丘,土壤肥沃,光热适度,是种植水稻的最佳地块,一直被视为铜梁的粮仓,几乎家家户户世世代代都以种水稻为生。但到了后来,种水稻基本赚不到钱,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既要保障口粮安全,又要盘活产业要效益。”铜梁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同专家一起到田间进行土地取样,反复试验做调查,走村入户为村民算账单,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在兼顾产业与效益、粮食与安全的原则下,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决定在平滩镇的高坪村、四方村等四个村发展以蜜柚为主导的特色经果。

2014年,刘之轶在平滩镇建起了万亩蜜柚基地,经过三年培育,去年蜜柚初挂果。“今年产量更高,达到400万斤,并且市场行情还不错。”正是看着蜜柚产业的前景,才有上面村民主动流转土地的那一幕。

今年70岁的胡贤义是高坪村5组的农民,他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种过水稻、蔬菜,但都没挣到钱,日子过得清贫。现在感觉不一样,自己摇身一变,成了蜜柚基地里的管护工人。尽管还和农业打交道,但老胡能拿到2000多元月薪,流转出去的5亩水田,一年还能得3000多元。看着现在的美好生活,胡贤义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产业“柚”强,农民“柚”富。蜜柚在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创业增收的同时,也迎回更多返乡农民回家发“柚”财。最近何成碧回来了,喻之仙也返乡了,农村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发起“柚”财。

莲藕丰收带火一座小山村

在土桥镇六赢村阳礼台的莲藕基地,藕农们三五成群,弓着腰,挽着裤腿衣袖,不一会,从淤泥里挖出一根根肥大的莲藕。另一头,采收的鲜藕经过清洗,装车发往市场。“虽然辛苦,只要能赚到钱,比啥都强。”

农民高四最开心。靠着过硬的挖藕技术和憨厚的性格,他成了附近10多家莲藕基地邀请的“红人”,每到采藕季节,业主都要排着轮子,提前预约。看着不错的工资,高四时常带着妻子和儿媳一起挖藕,一个月下来能有2万多的收入。靠着七八年来的工钱,去年老高在县城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新房。

如今,老高出门干活不但受人敬重,日子一天天也过得富足。眼前的这一切,很难让人将过去贫穷落后的六赢村联系到一起。

六赢村地处城郊,离城区比较近,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村民仍以传统种植为主,后来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2000多人的村子仅留下700多名老人和小孩。一时间,村子慢慢凋零,土地渐渐荒芜。

直到2000年,阳礼台返乡种莲藕,村子才逐渐恢复生机。

“扣除成本,1000亩藕田,还能赚800多万。”阳礼台介绍说,每天要向商超发送十多吨藕,最差也有几吨。由于莲藕品质高、卖相好,他的莲藕直接运到大学城物流园,发送重庆各区县。

“市场好了,藕农跟着就有赚头。”阳礼台介绍,莲藕从每年4月份开始采收,一直持续到来年3月,挖藕工资最高的一天能有2000元,最少的也有200元。“只要肯干,一年四季都有钱赚。”

不仅如此,看着阳礼台发了财,六赢村3组50岁的陈昌全也返乡,跟着老阳学种藕。现在,他的藕直供歌乐山,一年能赚二三十万。今年他又流转了50亩地,准备明年大干一场。

村党支部书记吴开英说,莲藕产业越做越大,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都回来了。他们大多安排在附近的工厂企业务工,或是种藕发展产业。如今,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到2.1万元,山上发展起800亩经果林,山下打造以休闲娱乐、体验观光为主的荷花风景园,说起现在的日子,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文/浅蓝

本版图由铜梁区新闻中心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