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一场文化产业盛宴 看看从业者、参与者怎么说

2018-09-21 12:47:48  来源:重庆商报

重庆商报-一场文化产业盛宴 看看从业者、参与者怎么说

杨治明 记者 李析力 摄

魏倩 记者 陈竹 摄

杨姜 记者 李舒 摄

李定其 记者 刘真 摄

文化是城市绵延不绝的根,是市民心灵归宿的本。9月9日闭幕的第七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历时三天,共吸引25万人次观展。这场文化盛宴,既给市民提供了一场精神的盛宴,也彰显了重庆的人文品质。回味盛宴,文化产业从业者与参与者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江津区传统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

文博会是大课堂,每次参展都有新收获

家住江津区蔡家镇的杨治明,是一位雕刻爱好者,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55岁。从2016年开始,每一届文博会他都不会落下,都要特地从老家赶来重庆参观。

杨治明说,文博会是重庆文化产业的盛会,也是他自己学习的大课堂,每一次来都会有新的收获。他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雕刻作品,还能和大师们近距离交流。

“我生在农村,打小就喜欢艺术。”老杨说,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艺术天分被父亲编篾条、筲箕的熏陶下激发出来,他特别喜欢做手工,最拿手的是玩泥巴。小时候除了玩泥巴,他还特别喜欢看老式家具,特别是那些雕花的牙床,他一看可以看半天,“也许那个时候,就埋下了和木头打交道的缘分。”

1988年,已经成年的老杨除了帮着家里干农活,农闲时就跟着自己的舅舅学木工。第二年,老杨和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去了广东打工。到了广东后,老杨被一位老板介绍去了一家具厂工作。在厂里,老杨如鱼得水,做了不少的桌子、柜子和椅子,后来还帮着家具厂的雕刻师打杂。

1993年,老杨从广东回到江津,开始做铝合金门窗加工,空闲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做漆工。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杨通过看电视对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没有老师指导,老杨开始四处偷师。最先就是到江津城区,去别人的木雕厂里看,边看边学,然后回来自己摸索。渐渐地,老杨的木雕小有了名气。

2014年前后,老杨注册了重庆市江津区治明雕刻厂,当年,他的一件木雕卖了9800元。尝到甜头的老杨对木雕更加痴迷并加入了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加入协会后,老杨有了机会接触更多的雕刻大师,也有了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2016年,重庆文博会举办了首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工匠杯”评选活动。老杨的作品“长寿之乡”获得了铜奖。

也是那次得奖后,老杨每年都会拿自己的作品来参赛,与同行们交流技艺。今年文博会期间,老杨拿了两件作品参评,一件名为“一叶神鸣”,一件名为“前途无量”,均为黄杨木雕。老杨说,去年,他拜了苏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中林为师,潜心学习木雕。

如今,他已是江津区传统雕刻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现在正准备申报市级非遗传承人。

绘画爱好者魏倩:

文博会上唐卡令人着迷

“1600元一次,1600元两次,1600元3次,成交。”随着台上主持人落锤定音,魏倩又成功得到一幅唐卡。这已经是她收藏的第四幅唐卡了。

魏倩是江北人,从6岁就开始学习画画,今年34岁的她跟美术打交道已经快30年了,“我很喜欢画画,但是看过唐卡的制作才发觉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唐卡制作的精细工艺让我着实着迷。”

5年前,魏倩到西藏旅游,不少寺庙的壁画精美绝伦,一笔一划都相当精致,这便勾起她的兴趣。联想到敦煌壁画的画风,拥有美术功底的魏倩想深入了解。恰逢当地博物馆对外开放展出了大量唐卡,这一下便吸引了她的目光。

“以前对唐卡只限于皮毛了解,我主要学习国画、书法,没有深入研究,亲眼见过实物后,对此很感兴趣。”魏倩表示,西藏博物馆里面展出的唐卡都很有年代感,但是看上去色泽依旧鲜艳。每一幅唐卡的色彩都特别丰富,且各种色彩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很有立体感。画像的眉眼看上去特别舒适,线条感很强。

魏倩表示,经过那一次对唐卡的观赏,她对唐卡表现出极大兴趣。“其实唐卡的画风和国画的工笔画十分相似,但是工艺更精湛、更复杂。”从制作画布开始,每一个步骤所耗时间都很久,一般制作一张画布需要一两周时间,且还要反复打磨。颜料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全部都使用矿物颜料,每种色彩的制作也都较为复杂。而后描图、制作画笔、上色。

“一般大小的唐卡从制作开始,到绘画结束需要约3个月的时间,这3个月画师基本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然而唐卡在市面上的售价远低于它的价值。”经过多番了解,魏倩发现在西藏、青海等地区,唐卡画师的数量急剧减少,这与唐卡的市场售价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3个月,每天工作10小时,就按3000元月薪算,这一幅唐卡也价值9000元,现实是很多唐卡连5000元都卖不到,画师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数量也大幅减少。”

魏倩告诉记者,一个画师的培养极度不易。画师从几岁就开始学习,还必须要有天赋,手指的长度、形状都有规定。在学习过程中,最难得要数“开脸”,也就是绘画眉毛、眼睛等。“很多画师仅仅‘开脸’就需要学习3~5年,时间成本很高。而且唐卡制作特别伤眼睛,西藏地区的画师一般50岁左右就会退休,因为干不了。”

“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学习绘画,且在制作唐卡的过程中也十分辛苦,但是得不到与之匹配的报酬,所以近些年唐卡画师流失严重。”魏倩表示,这也使得某些著名画师的作品会在短时间内“身价倍增”,尤其是当这位画师停笔后。“我觉得唐卡能传承下来极为不易,它的美学价值值得后人好好研究。文博会上我最关心唐卡,展出的唐卡让人着迷。从作画的工艺度来说,唐卡也是值得收藏的,更何况我认为随着人们对它越来越多的关注,升值是迟早的事。”

永川区棕编非遗传承人杨姜:

文博会让我们更好摸准市场脉搏

在文博会N2馆重庆市残疾人艺术作品展区,永川区棕编非遗传承人杨姜制作的棕编动物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关注。他只用了剪刀、钳子、细铁丝、棕叶等简单传统的工具,半个小时左右,一只螳螂便活灵活现地诞生了。

“做棕编贵在细心的坚持,还要善于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细节,这样做出来的作品才能生动。”杨姜12岁意外失去左腿,16岁便开始学做棕编,靠着棕编这门手艺谋生。

“最初在广东打工时,发现街头有手艺人在摆摊卖棕编工艺品,想着这可能是一条出路,于是便开始拜师学艺。”杨姜说,打工之路不顺利,在绝望之时开始接触棕编。从摆摊售卖,到进入棕编公司,再到成立自己的棕编工作室,杨姜的手艺逐渐成熟,他也成为了永川区非遗棕编的传承人,收了徒弟。“这些年做的作品无数,大多是动物、植物。”与棕编相伴22年,杨姜用一把剪刀、几片棕叶编制出一个别样“动物世界”。

近年来,复古风悄然兴起,竹编工艺品和日用品受到市民追捧,不少时尚美女跨起了编制手提包,咖啡厅、酒店民宿、茶馆内竹编元素显现。

细心观察的杨姜发现了这一现象,“传统手艺与时尚潮流相结合,不断学习研究创新,产品更加受到市民欢迎。”杨姜说,他将棕编与竹编技术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编制工艺品受到市民欢迎。

对于本届文博会,杨姜深有感触,他认为文博会能让他更好地摸准市场脉搏,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推动产品转型。

记者看到,杨姜编制的竹编手提包格外精致,表面线条整齐流畅,还有的用棕叶编制装饰。“做这样一个手提包很花时间,在选材上也很考究。”杨姜说,选用的竹子种类、竹龄等有讲究,编制技艺上与棕编也不一样,需要在制作中不断探索完善。杨姜说,产品的不断创新,既迎合市场的需求,也让传统技艺更加有生命力。

为了更好地推广宣传棕编、竹编手艺,杨姜还走进学校、社区宣传推广传统技艺。“之前作为重庆文理学院的外聘专家,去给学生们上过课,同学们对这项技艺很感兴趣,勾起了他们儿时的回忆。”杨姜称,竹编、棕编在重庆许多地方都很常见,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编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少。

杨姜说,编制这门手艺改变了他的生活,面对人们对作品的肯定,提升了他的自信,也让他收获了尊重和美满家庭,他将继续把编制艺术做下去,不断研究创新,让传统技艺更具生命力。

重庆里琦负责人李定其:

这是一个展示我们技艺的舞台

说起3D打印机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你听过“3D打印笔”吗?让画纸上的蝴蝶飞出纸面变得栩栩如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埃菲尔铁塔,发挥孩子的立体想象力,让脑海中的想象在画笔下变成实物。在今年的文博会上,北碚区27岁的文创者李定其就通过他的一支3D打印笔,上演了现代版的“神笔马良”,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在文博会现场,李定其拿着一支插着电线的笔和几卷彩色的塑料线现场教学,这支“神笔”就是3D打印笔。只见参与者先在纸上进行临描,再到桌上,从平面到立体,从绘制到搭建,2小时左右,一架立体飞机就在参与者手中诞生。“文博会这个大舞台给了我们展示技艺的机会,让更多观众和潜在客户认识了3D打印笔。”李定其说。

李定其今年27岁,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的他,如今是重庆里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起他的创业史,在北碚区文化委可谓是小有名气。

2013年大学毕业的他,先是跟着老师陈刚一起做助学工作,偶尔还会跟着老师、师兄完成一些雕塑工作。做了近一年后,李定其想向外发展,来到北碚一家景观公司负责文化项目创作和建设,当做了大半年后,李定其发现在当前工作范围和环境下,他无法突破自我,如此做下去距他心中文化产业梦还相距甚远。为出外游学,找回心中的文化梦,他选择辞职。于2015年先后去了新疆、西安敦煌、北京等多地考察学习,每到一站,就先走进当地博物馆了解当地人文风情,学习当地文化。

今年年初,回到重庆后,在与大学同学聚会上,他与3名大学好友想法不谋而合,决定创立重庆里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文化产业,经过一番市场调查,李定其等三人发现3D打印笔市场前景广阔,是一项高科技行业。于是他们决定主要发展3D打印笔,并得到杭州不一样科技有限公司的50万元注资。

为推广这一技术,在今年6月东方卫视与欢乐传媒联袂打造的体验型励志综艺《青春同学会》中崭露头角,根据明星口中描述的同学村景象,李定其跟着同伴一起用打印笔做出了一幅同学村场景。

李定其表示,和3D打印机相比,3D打印笔更易于操作,只要将所需的塑料材料PLA插入笔中,通过笔自身产生的170~180摄氏度的高温,就可以将PLA融化,几秒钟就可以定型。将自己想要的小物件的各个面都“画”出后,再通过3D打印笔将它们焊接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件立体摆件。

目前,李定其和团队已创作开发了长约30厘米、高约15厘米的中国龙、鸟巢、迪拜塔、花瓶等大小不一的作品。下一步,他想将塑料材料PLA更换成铝丝、铜丝、银丝,这样制作的产品更具有质感和立体感,还想开发一些教学课程,进行立体教学。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首席记者 李析力 记者 李舒 陈竹 刘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