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机作业托管,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农机作业为手段、以机代人,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对农户所委托的田块,进行农作物耕种管收一条龙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当前,“谁来种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农机作业托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怎样种好田”的问题,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小散农户当起了“甩手掌柜”,种田变得省心省力又省钱;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大了作业面积,提高了农机利用效率。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安徽蒙城和浙江诸暨的农机作业托管模式。
刘东林 李勇 冯子良 张昱
今年“三夏”期间,安徽省蒙城县全面实施农机作业托管服务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主体实现多赢,成为集质量、效益、绿色、暖心于一体的机械化“三夏”。安徽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将此模式在全省予以推广。
做法——
政府主导整村推进
蒙城县农机作业托管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推进”。
在实施农机作业托管初期,政府的推动至关重要。这种模式是该县农机局2016年总结提炼出来的,2017年“三夏”开始试点,秋季大面积试行,效果显现。在今年“三夏”推进过程中,该县将农机作业托管列入年度考核。乡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村“两委”成立托管工作组。全县成立了16个督查考核组。县财政安排了1450万元奖补资金,验收合格后兑现。
整村推进是优化作业的必要条件。少数种田面积小、当家人在外地打工的农户,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村组干部出面协调做工作。今年“三夏”期间,蒙城县实现了整村推进全覆盖,加快作业进度,减少作业成本,降低了作业价格。
为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该县实行网格化管理。按作业面积或村组划分管理和作业网格,每一个或数个网格确定1名包保干部,明确托管服务合作社,各村、合作社将托管作业机具网格化配置表、托管网格图等制作成图板,分别悬挂于村部和田间地头。明确每个网格机具配置、作业机手、管理人员姓名、电话,实现“人、地、机、管”四结合,落实“以地定机、以机定人、以人定责”的工作职责。
此外,在作业前,每个村村委会还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作业协议(合同),明确作业面积、服务内容、质量标准、作业价格。从制订方案、宣传动员、机具网格落实、作业实施和验收等5个工作环节实现了托管工作的全程监管,全县还给2800余台收割机安装了北斗卫星定位装置。7月中旬,还对全县“三夏”农机作业托管工作进行验收复核。复核通过后,根据得分情况,按10元/亩的标准兑现奖补。
基础——
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蒙城县的农机作业托管,是建立在两个基础前提之上的。
一是大中型机械可以基本保障全县作业需要。蒙城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大中型机械是作业的物质装备基础。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蒙城县在农机转型升级上做足了文章。2016年,除了4107万元的国补资金,亳州市财政专项投入了2.689亿元,县财政安排了1.16亿元,用于弥补国补资金不足和对购置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灭茬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农机具的叠加补贴。2017年省农机局安排蒙城县国补资金5754万元。今年“三夏”,全县投入托管作业收割机6915台、大型拖拉机6820台、秸秆还田机4550台、秸秆打捆机456台、玉米播种机2.1万台。
二是农机合作社基本可以保障托管需要。农机合作社是托管作业实施主体。有了农机合作社,托管作业才能实施,“人地机结合、收种禁一体”才能成为可能。为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2017年亳州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建设给予90元/平方米的补助,并要求县(区)1∶1配套。今年,全县参加托管作业的农机合作社251家。对外来跨区作业的机械和少数未加入合作社的本地机械,可加入本地合作社一起作业。保证所有的机械都有活干,又可合理安排作业。
成效——
多方受益三大亮点
蒙城县首创的农机作业托管模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其成效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农民增收获得拓宽新途径。实施农机作业托管,农户不再发愁找不到机械干活,并降低了农户种地成本。合作社集中连片作业,价格便宜,其耕种收价格比散机作业,每亩地的作业费用可便宜30~40元。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无需往返奔波忙农活。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2018年“三夏”全县农民可直接增收1.5亿元。购机需求也由一般农户转向农机合作社,即使种粮大户也无需投资农机,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合作组织获得发展新动能。实施作业托管,农机合作社与托管村有效对接,合理配置机械,农机合作社变以前的无序无固定地点的流动作业为现在的订单式有序作业,实现了集中连片作业,扩大了作业面积,增加了规模效益;效率提高,加快了收种进度,全县作业时间比过去缩短3天,让机手有更多时间进行跨区服务。
秸秆焚烧获得解决新方案。实施农机作业托管服务后,农机合作社成为落实秸秆焚烧和随意堆放最有力的抓手,实现了“不冒一处烟,不着一把火”的禁烧目标,农机主打了“蓝天保卫战”中的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