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达面粉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生产的面粉及其制品近千种。图为发达面粉集团产品储藏车间。 刘 慧摄
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但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并不高。近年来,我国通过坚持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实现粮食产业发展增速提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金秋9月,丰收在望,大江南北,稻谷飘香。粮食产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连接乡村和城市,覆盖一二三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第一粮食消费大国,但还不是粮食产业大国,粮食产业发展质量一直不高。近年来,我国通过坚持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把高质量发展贯穿粮食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粮食产业发展增速提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优粮优价收储机制正在形成
在山东德州市发达面粉集团院内,几辆装满小麦的运粮车正在等待卸粮。该公司总工程师张宜强说,公司今年收购小麦,普通小麦一斤1.24元左右,优质小麦一斤1.35元左右。公司拥有1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年生产优质原粮8亿斤,带动当地农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好粮食卖得顺畅,才能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今年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化的重要一年,国家有关部门完善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优粮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正在形成。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夏粮收购中,受多重因素影响,优质小麦价格走高,河北、山东等优质小麦主产区没有启动小麦托市收购,江苏、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区虽然启动了小麦托市收购,但是市场化收购唱主角,小麦价格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优质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表示,今后,我国还将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玉米“价补分离”市场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执行预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好粮食首先是种出来的,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据了解,粮食部门近年来充分发挥流通反馈激励作用,引导支持粮食产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广西香米”收购价比普通晚籼稻平均高45%。湖北福娃集团、辽宁鼎翔米业、五常乔府大院等企业发展“虾稻”“蟹稻”“鸭稻”,效益远高于普通产品。
四川省粮食局局长张丽萍说,四川近年来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订单粮食”,拓宽优质粮源基地。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或主导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社、扶持种粮大户275家,累计订单、流转及托管粮食种植面积1000余万亩。四川省好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境外(柬埔寨等国家)优质粮源基地100万亩,发展本地优质专用粮订单150万亩,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
优粮优储提高库存粮食供给质量
安徽省白湖农场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拥有60年历史的集粮食生产、种业、米业、林业、养殖于一体的特大型国有农场,拥有标准化良田15万亩。安徽省白湖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张黎明说,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公司在做好原粮生产的同时,更加重视粮食储存质量,2009年,公司与中储粮巢湖直属库合作,建了5万多吨的高大平房仓,实现稻谷专库储存。
保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储得好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一些有条件的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建了现代化粮库,保证原粮储存质量。辽宁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建有5万多吨仓容的现代化粮库,通过采用低温环保的仓储技术,粮食储存一年,新鲜如初。吉林东福米业公司建设了几栋现代化高大平房仓和立筒仓,用来储藏新收购的粮食。但是,更多的粮食加工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粮食存储成本,往往采取一边收购一边加工的办法;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优质粮源,与一些储存条件比较好的储备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是保证粮食储存安全的关键。记者了解到,四川省将低温绿色储粮工程列为“省长工程”,瞄准绿色仓储、智能仓储和精细仓储发展方向,大规模推进低温绿色储粮技术运用,全面提高库存粮食供给质量。目前已建成的10个成品粮低温库和79个原粮低温库已收储优质粮食200万吨,企业年均累计增收2亿元左右。此外,浙江省开展仓房光电一体化改造,江苏省推广气调储粮,天津、广东、甘肃、云南、山西等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提高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
为了解决粮库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现在各地持续推进智能化粮库建设,引入物联网、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加强库存粮情、粮食质量、安全防护等动态监测,确保粮食储存安全。智能化粮库中,在普遍采用电子检温、谷物冷却、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四合一”储粮技术的基础上,推广使用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空调控温储粮等新技术,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智能储粮。安徽省投入3亿多元实施“智慧皖粮”,有望实现全省国有粮食企业信息化应用全覆盖。
优粮优加提高优质产品有效供给
目前我国70%的粮油企业从事米、面、油初级加工,存在产能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供应不够、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现在各地积极培育壮大粮食加工经营主体,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产品有效供给,以“优粮优加”理念促进城乡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是实现粮食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黑龙江五常市素以优质大米闻名,全市有年加工10万吨以上企业10家,带动了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市水稻价格平均每斤上涨0.5元,带动稻农增收10亿元以上。江西金佳谷物公司大力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利用稻谷加工的副产品,生产米糠油、炭黑等下游产品,稻米“吃干榨尽”后附加值提高了3至5倍。但是,“优粮优加”不是过度加工,不能片面追求精细。粮食过度加工不仅使营养成分大量流失,而且造成了粮食资源的巨大浪费。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但粮食加工业一直比较滞后。黑龙江粮食局局长朱玉文表示,近年来,黑龙江省把粮食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开发新品类,推动玉米产业链由淀粉、酒精等初级产品逐步向结晶糖、氨基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向生物医药等领域扩展。2017年全省粮食加工大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00亿元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46%、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玉米、水稻、大豆3大主粮加工业全面盈利,粮食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构建顺畅高效的粮食产销衔接机制,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粮食产销区不断深化合作,促进粮食区域平衡。如北京是我国粮食特大主销区,与吉林、山西、河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长期的产销合作,“吉林大米”“山西小米”等品牌粮食纷纷进入北京市场。天津市与黑龙江省共建优质粮油直销通道,使“黑龙江大米”直通京津冀百姓“米袋子”。而且,从粮食生产布局看,随着粮食生产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粮食跨省流通量逐年增加。2017年,粮食跨省流通量3400亿斤,预计2020年将达到3600亿斤。粮食产销区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提高了我国省际粮食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