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网红”民宿带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2018-09-17 09:20:07
原标题:“网红”民宿带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从今年5月份开始,西山区团结街道大墨雨村民宿“墨雨暄”的小管家苏智芝越发忙碌,她负责的几间民宿经常进入“抢订”模式,面对不断来访的客人,她又有了新想法,针对不同人群还要再多开放几间个性化民宿;倡导“永续生活”的“丽日”项目负责人李婷婷也一直忙个不停,亲子团、青年团……体验生活的人们不断来到这里。

团结街道秀色山水之间,各具特色的民宿正火热起来。

这是眼下团结街道乡村民宿经济兴盛的一个缩影。得天独厚的乡村资源、秀美优良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绿道网络以及一大波政策红利,推动团结乡村旅游进入快车道,催生了民宿产业的兴起和高速发展。一系列乡村精品民宿在团结山水间“百花齐放”“大珠小珠落玉盘”,成为西山区团结街道乡村旅游中的一抹亮色,激活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民宿拓宽致富路

乡村“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

团结街道大墨雨村紧邻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有郊野公园、筇竹寺等景点。山林一侧,墨雨水库静卧村外,恍若避世般的至纯山色加上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相信不少人踏足都难以忘怀。

2017年12月30日,西山区全面关停了团结街道采石采砂场,原本靠此为生的村民们开始思考新的出路。就在这一年,村里90后的彝族姑娘苏智芝认识了成都人刘洋,在她的引荐下,已有成功经营民宿经验的刘洋决定对这块宝地“下重注”。

“随着近年来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几乎家家都盖上了新房子,我们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彝族老村落渐渐成了‘空房村’,一面是不断外迁新居的村民,一面是空出来的老房子,为何不好好将老房子利用起来,让它重现生机呢?”苏智芝一直有个创业梦,装点家乡新面貌。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刘洋成功向村民租到了10个院子,目前已有5个投入运营,不同的院子也被改造为不同主题,以“星空”为例,屋顶采用透明天窗设计,朗朗星空尽收眼底,别有一番乡野趣味;而“大海”主题的青旅,则充满了水手扬帆氛围;以禅意为主题的诗意院落,处处透出禅修之气……

历经时间打磨的古木餐桌,保留乡村特色的木质吊顶板、碗架子和菜橱子……从大格局到小摆件,墨雨暄民宿里的每个细节都灌注着刘洋的巧思和心意。

通过“网红”民宿墨雨暄在朋友圈的“广而告之”,越来越多的人探寻到了这里。

不到一年的时间,村里81幢老房子已经租出去了55幢,“新村民”的不断涌入也为老村民们带去了不少新事物。村里的沐奶奶如今过起了“潮乐”生活,不仅给外地游客自发当起了导游,空闲之时还会去“新村民”家串门,看看画作、听年轻人讲讲“稀奇事”。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山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是民宿发展的独特血统与基因。生态山水宝地、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团结,为民宿经济发展提供了无法复制的条件与优势,让团结民宿从起步之时就流淌着山水的基因、乡愁的滋味、人文的痕迹。

随着民宿经济这一现代服务业在农村的蓬勃兴起,打工者回来了,年轻大学生来了,创客来了,如今的大墨雨村不仅有了多家网红民宿,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学家、画家、艺术家纷纷在此“隐居”。

他们的到来让这个曾经寂静的村子渐渐热闹了起来。

民宿升级玩“跨界”

乡村旅游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要说发现大墨雨的第一个伯乐,还得从倡导“永续生活”的“丽日”项目负责人李婷婷说起。

2015年底,她偶然来到这个彝族小山村,随后便租下一个百年彝族民居,很多关于“永续生活”的心中所想在此慢慢生长。

何为“永续生活”?简单概括即:以自然循环的方式实现可持续的自给自足。农耕园艺、田园餐饮、体验教育,这些不同于常规民宿的呈现内容,以至于民宿业行家里手刘洋也认为那更接近于农业经营。

早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就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实现生活性服务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成长,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

相较于最原始的乡土情怀,像“丽日”这样植根于村落的项目,不仅拓展了民宿业态多元化,也为消费升级提供更多可能,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多玩法和“打开方式”。

团结乡村旅游的兴起,可以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为生动的写照。

从寂静深山、屋舍虚空到众人追捧、“一房难求”,团结民宿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西山区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的蓬勃兴盛,同时也为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样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下正在施行的“美丽乡村”建设仿佛“桃李”,而乡村旅游则是桃李树下那一条“蹊”。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战略”这两条主线。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出台规范、探索模式、规范经营、产业配套……在一系列探索之下,团结街道民宿正串珠成链。以民宿为入口和抓手,街道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业态联动,打通吃、住、行、游、娱、购各个环节,走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昆明日报 记者李杭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