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山西吉县靠“三板斧”摘“贫困帽”

2018-09-13 11:18:11  来源:农民日报

6亩果园年收入10万元,葛宏伟不再数着玉米棒子过日子,从土窑洞搬进平房,生活渐渐向好。

8月8日,山西省吉县文城乡柏树村村民葛宏伟摘掉了“贫困帽”。同时摘帽的还有吉县的28646名贫困人口。这一天,山西省批复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吉县位于吕梁山南端,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个山区农业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2014年,该县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1个,贫困发生率31.7%。

从贫困户搬进平房到贫困县整县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32%。这背后是吉县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红色苹果、黄色瀑布、绿色生态构筑起脱贫产业体系,打造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三支队伍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保证了贫困人口能脱贫、脱真贫、真脱贫。

“红黄绿”三张名片构筑产业体系

“以前‘穷汉盼来年,一年又一年’,人家干啥咱干啥,人家上啥肥咱上啥肥。”吉昌镇谢悉村果农贾换德说,一开始家里有3亩果树,品种不好卖不上价。

在山西极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导下,贾换德换了新品种,给果树上肥料有了讲究,一年四季分时施肥,去年又施上了水溶肥,施肥量少了、苹果的品质提升了。现在6亩多果园,每年能产1.5万多公斤,一年收入五六万元。

从锄草、拉枝、修剪、摘叶到转果、套袋、下果,县政府、村委、公司搞的多次培训下,老贾成了种植苹果的技术能人。冬闲时候,时常会有外地果农请老贾去修剪果树,一天能挣150元。

把苹果产业做成脱贫的支柱产业,吉县瞄准产业升级、产品提质,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6亿余元,实施了水、肥、田间路、防雹网等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苹果深加工、冷链物流,建成苹果产业化园区,培育扶持顶吉食品、达明一派、澳坤农业等企业。同时,塑造出“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

2017年,吉县苹果栽植面积达28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近10亿元。目前,苹果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农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脱贫的比例达80%以上。

苹果产业支撑脱贫的同时,剩下20%的贫困人口如何实现脱贫?

“早上七点多从家里出发十分钟到景区开摊,晚上六点多收摊。游客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就卖掉5000多元的货。”吉县壶口镇中市村村民强稳山成了当地非遗项目“搬卷”的表演人员,多了份旅游收入。

吉县借助壶口瀑布这张名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以旅游景观为依托,吉县组织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吸纳了景区周边建档立卡户800余人从事服务工作。发展农业观光体验、农家乐,带动100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瞄准山区生态改善,吉县打出绿色生态的新名片。目前,吉县拥有120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47.2%,成为绿色“大氧吧”。在坚持造林绿化过程中,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每名护林员每年平均可获得管护收入9628元,带动1208人脱贫。

“红黄绿”三张名片代表了吉县的脱贫产业,支撑起贫困户脱贫的信心。这种信心引领下,光伏发电、蔬菜、核桃、油用牡丹等产业竞相兴起,成为脱贫的引擎,也构筑起吉县脱贫产业体系。

扶贫队伍引领长效帮扶

贫困地区,贫于无资源,困在无人引。产业带动的同时,吉县注重扶贫队伍带动引领作用,建立起干部帮扶的长效机制。

柏山寺乡马泉头村种植苹果3000多亩,由于山路崎岖,苹果出山重复装卸倒运,导致成本加大。驻村第一书记李慧军协调多方力量,对马泉头村所辖三个自然村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畅通了出村的路。

在以产定销的理念下,文城乡古贤村村民郭晨甲把果树栽的很密,苹果产量不少,口感却不好,自然价格上不去。驻村工作队聘请专家给村民讲课,老郭学会了间伐,以质取胜。2017年,170多棵果树比以前300多棵果树挣得还要多。

治贫困、解难题。发挥干部帮扶提升扶贫精准度和贫困户满意度。吉县建起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三支扶贫队伍,先后派出369人,实现了贫困村帮扶全覆盖。

联合三支队伍形成最大合力,吉县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资源集中解决问题,并明确了乡镇包村干部为总指挥。

为了帮扶的长效,“吉县规定书记县长抓统筹,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抓协调,人大、政协成立督导组抓督导,县直各部门‘一把手’抓帮扶,派出13支攻坚小分队,进驻重点难点村,排查问题,抓化解,形成了统筹规划与事后考核的扶贫队伍管理机制。”吉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党建民介绍。

这样的机制保障了帮扶的长效,吉县也实现了“帮扶工作一天不完成,工作队员一个不撤出;扶贫产业一天不见效,帮扶工作一天不松手;贫困户一天不脱贫,帮扶责任人一直不脱钩”。

联结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摘帽脱贫是一场硬仗,考量着吉县的担当,而如何保证脱贫后不返贫却又考验着吉县的智慧。

吉县的做法是,实施“企业(合作社)+产业项目+贫困户”帮扶模式,让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构建起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上东村种植苹果面积达2000多亩,村民以土地入股、贷资入股等合作方式成立了东盛苹果合作社。合作社不仅推广新技术、组织技术培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在苹果销售上,合作社对接市场,与山东、北京等地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并集资兴建了一座贮藏量为200吨的果库,为村民贮藏苹果提供了便利。该村仅苹果一项收入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苹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90%以上。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合体中,企业背靠市场推动着产业的提档升级、产业链延伸。并带动合作社发展提升加工等二三产业水平,进而带动贫困户加入产业链,共享产业链收益。

苹果产业之外,吉县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参加造林。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与合作社合作,贫困社员既可以获得造林管护收入,还能获得合作社盈利分红。

吉县先后组建起11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448名,每名护林员每年平均可获得管护收入9628元,带动实现近4000人脱贫。

上联企业,下联农户。联结机制不仅实现了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技术、有积极性。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商品意识、市场理念得到提升。同时,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让贫困户拥有了参与商品生产、市场交易、利润分配的资格和能力。

也正是这样的联结机制支撑起了贫困户的脱贫底气和能力,激发了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