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甘肃临潭:乡村旅游激活发展新动能

2018-09-13 10:47:41  来源:甘肃日报

青山绿水环抱、小桥流水人家、十里花谷长廊……移步缓行在临潭县冶力关镇、八角镇,随处可见这些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致。

近年来,临潭县以“冶力关大景区”建设为契机,久久为功开展全域旅游建设,“一乡镇一特色”“一村落一景致”的美丽乡村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有力促进了整体脱贫进程。

正值旅游旺季,临潭县八角镇“花庐”游人如织。游客在欣赏完鲜花之后,都会到附近的“农家乐”里点上几样特色菜,沏上一杯茶,享受轻松的休闲时光。

庙花山村村民杨尕兰正在自家“农家乐”里招呼游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以前我们住在庙花山上,由于劳力有限、交通不便,一年忙到头收入也就三四千元。”杨尕兰说:“自2016年从庙花山搬到了交通便捷的庙花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子也越来越好。去年,仅‘农家乐’收入就达到10万多元。”

如今,在冶力关镇、八角镇等,像杨尕兰这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办“农家乐”脱贫致富的群众还有不少。

近年来,临潭县依托资源禀赋,实施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建设,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环境。临潭县在国道沿线规划建设了万亩油菜花、高原梯田观赏带,在八角镇打造了十里花卉长廊,推出了牡丹观赏、万寿菊观赏基地、田园采摘等极具乡土气息的农业休闲体验产品,推动了由观光游到休闲体验游的转变。先后成功培育了冶力关镇池沟村、八角镇庙花山村等国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特别是依托“三变”改革,积极发展民俗客栈等乡村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的庙花山村“花庐”精品民俗民宿,成为集花卉观赏、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据不完全统计,临潭县在冶力关镇和八角镇,共培育“农家乐”350余户,马队经营户100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有8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50多户,带动120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县乡村旅游游客每年达50万人次,创综合收入2亿元。

乡村旅游要发展,基础设施需先行。针对大景区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不完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临潭县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支撑点,先后实施重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多个,完成投资15亿元。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当地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以前只能在农闲时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收入提高了,生活越过越有滋味。”说起现在的生活状况,冶力关镇寨子村的村民王平激动地说。

推进“冶力关大景区”建设项目以来,临潭县累计提供了1000多个施工岗位,积极吸纳了包括当地贫困户在内的300多人,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同时,安排农民参与景区设施的日常维护,拓宽了农民收益渠道。开展“厕所革命”,在道路沿线、观景台、景区周边新改建旅游厕所30座,并聘用贫困户作为管理员,既解决了旅游厕所的管理问题,又为贫困户创造了增收路径。

与此同时,临潭县以服务质量提升为主线,制定了旅游培训计划,积极组织乡镇农家乐经营户、宾馆、饭店从业人员参加各类旅游培训。2016至2017年共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培训12期,培训人员1500人次。

乡村旅游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本土文化和土特产品销售插上了翅膀。

近年来,临潭县着力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家庭手工业、家庭服务业,推出了洮州刺绣、乡棒杂粮、民族服饰等一批本土文化旅游商品。原本农户自供自给的粉条、木耳、菜籽油等,也逐渐成为“抢手货”。

顺应市场需求,临潭县大力发展虹鳟鱼、土鸡、獭兔养殖等项目,大规模种植油菜、万寿菊等经济作物,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木耳、狼肚菌、蘑菇、野燕麦、豌豆粉、洋芋粉条、菜籽油、当归等特色旅游商品的制作销售已初具规模,受到游客青睐。(徐锦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