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水磨村,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民居鳞次栉比。村头,树木摇曳,小河潺潺;村中,游人如织,寻景留影;村尾,从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尽兴归来的游客,正在农家乐里尝鲜品味。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一个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富裕村,像水磨村这样的村子在呼和浩特不止一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走过一条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配套方案,出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盯目标任务,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8年7月24日。今天,我与三道营行政村一班人例行下村排查走访,到了舍必崖村的贫困户刘二改家,对她家的危房改造情况进行走访,看看什么时候能够搬入。”翻开和林格尔县三道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云建军的日记,点点滴滴的民情和民意在笔端汇集。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党工委书记冯玉臻介绍说:“我市现有一个国贫县和一个区贫县,分别是武川县和清水河县。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658个,贫困人口4999户10149人。今年,我们要减贫6420人,5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出列,清水河、武川‘摘帽’退出。”
为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呼和浩特市围绕“精准”狠下功夫,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兜底保障等扶贫举措。突出抓好产业扶贫,重点将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城市供应有机结合,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发展。开展“百企联百村”,全市形成了共同推动、全面发力的良好态势,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呼和浩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呼和浩特财政局副局长李冬自豪地告诉记者,“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1元,同比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同比增长9.6%。”
“立足我市城郊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特点,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体系。现在,全市温室和大棚总数达21400余座,设施蔬菜产量达40万吨,夏秋季地产菜自给率达60%以上。”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批优质果蔬采摘、花卉种植销售、休闲观光、食用菌生产、生态餐饮、农家乐等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和项目发展起来,全市休闲农业点500余家,星级农家乐15户,其中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户数136家,投资规模8.4亿元,从业人数5300人,带动农户5000多户,年接待100万人次。
目前,呼和浩特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24家,近70%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并受益。在20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呼和浩特市有5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榜。“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促进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以前村里的单身青年娶媳妇可不太容易,自从恼包村改造以后,十里八村的姑娘一听恼包村的小伙要娶媳妇,可愿意嫁过来呢。”
高明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文化宣传负责人,他口中的“改造”现在是这样的——山石奇美、曲径通幽、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人家、建筑古典现代混搭……这个大青山下昔日贫瘠的小村子,如今已经“改造”成了塞外江南园林“网红村”,从今年五一到现在,接到游客百万人次。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畜禽粪污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五大任务”,巩固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四好”道路升级、房屋美化、文化广场升级“五项成果”,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过去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又脏又臭。现在改成水冲式厕所可不一样了,干净没味,苍蝇也不见了,再也不用为上厕所发愁了。”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前罗家营子村,说起厕所改造村民都赞不绝口。
为补齐“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里现代化、院外脏乱差”的农村人居环境“短板”,让村民家里家外一样美,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逐渐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负责呼和浩特市农村环卫工作人员均纳入各环卫公司及物业统一管理、统一培训,配发服装、清洁工具。除了人员安排到位外,呼和浩特市还根据乡村垃圾日产量、区域面积大小等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清扫工具、垃圾收集点(桶)、收运车辆等,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这里有呼和浩特市道德模范暨身边好人、自治区好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八十一,有奋不顾身帮助村民救火被严重烧伤入选7月内蒙古好人榜单的村民刘保占,有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的好儿媳……走进清水河县北堡乡后大井村,很多动人故事萦绕耳边。
后大井村是大青山山脉南麓的一座小山村,适宜种植马铃薯。近年来,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村民们齐心协力走上致富路后,没有忘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这座小山村成为享誉首府的文明村。
在土默特左旗杨家堡村文化室内,村民自编自演的《古镇新风唱文明》正踏着欢快的节奏热闹出演,“秋高气爽好风景,此老山下绿荫浓,杨家堡里笑声甜,美丽家园展新容……”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打牌打麻将是最常见的娱乐消遣方式。如今村里组织了表演队、旱船队、秧歌队,赌博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乡风越来越好了。
在土左旗,还有一支专门的宣传服务队,名字就叫“哈布尔音呼日”,蒙语意为“春天的雨露”。
“宣传服务队通过文艺演出、宣讲、剪纸、书法,发放知识手册,接受群众咨询,进行义诊等多种形式,激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提升群众思想、政策、技能、创业、法治和文明素养,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新时代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走进百姓心田。”土左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哈布尔音呼日宣传服务队队长云丽琴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占领农村阵地。随着一项项紧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活动的开展,首府农村涌现出越来越多“最美故事”。(记者 郑学良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