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小艾草奏出大健康产业下的乡村振兴强音

——重庆真艾农业有限公司采访纪实
2018-09-11 15:13:47  来源: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作者:李朋 刘早生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记者 李朋 刘早生报道 秋初,天高气爽,铜梁区少云镇海棠村山地间种植的艾草依然满目青翠,葱葱郁郁,在秋阳的照耀下,阵阵艾香扑鼻而来。脚下就是重庆真艾农业有限公司着力打造的陈艾万亩种植基地。“这些艾草五月份的时候才割过一茬,现在这些是新生发出来的,生命力太旺盛了,过段时间又可收割。”公司总经理陈平一边蹲下身子查看长势,一边给记者介绍说。

重庆真艾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平在艾草基地接受记者采访(左)

从小与“艾”结缘

艾草是一种野生的宿根草本植物,也是先民认识最早的一味养生植物,《名医别录》里称之为“医草”、“炙草”。孟子曾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里的“艾”,说得就是艾草,三年生的艾草能治大病。在民间,艾草被老百姓当成宝贝一般,艾之妙用,能达到“凡针药所不及之症,可用艾炙之”的功效。

基地生机旺盛的艾草

因为身体的原因,陈平从小就与艾草结缘,长期使用艾草,对艾草功效有着切肤的体验,也对艾草产生了深深的感情,这份感情一直伴随着他。陈平最初在重庆从事装潢设计工作,是名副其实的白领,跟农业八竿子打不着。陈平每次回到家乡铜梁,发现许多村的村民都在外面打工谋生。这些村庄除了过年那一次热闹点,平时几乎成了空壳村,大片山地田土撂荒,无人耕种,实在可惜,让陈平感慨良深。作为从农家一路打拼出来的孩子,他在想该为家乡做点什么。

回乡种艾初战告捷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五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消费需求已全面点燃。而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健康产业也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

陈平从这里找到了切入口,他想艾草的药用、养生、保健价值由来已久,自己也真切感受过它的魅力。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艾草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艾草种植基地之一

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和外地多处实地考察后,陈平发现目前我国艾灸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已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包括种植、加工、艾条、精油、养生、保健等多样业态的成熟产业链。艾草种植简单,一次种植多年受益,其产品在药材市场供不应求,市场潜力巨大。陈平于是毅然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回乡创业,在铜梁区少云镇流转几十亩山地开始试种艾草。

艾草种植基地之二

万事开头难,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凭着一股干劲和浓厚的兴趣,陈平不畏艰苦,迎难而上,从艾草的引种、育苗、管护到收割、加工、销售,事必躬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来,初战告捷,每亩地一干艾产量达到了1000千克,市场俏销,供不应求,每亩收入达到2000多元。

创新发展模式构建艾草产业链

“艾草种植技术简单、管理粗放,基本不用喷药施肥,非常适合农村留守的妇女、老人种植。而且当年就能收益,一次种植至少可采收5年,是真正又好又快的经济作物。”陈平介绍道。

艾草基地之三

2017年7月的一天,少云镇政府会议室,一场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支招的研讨会开得热烈又生动,围绕消除“空壳村”的目标,因地制宜提出了引进社会资金发展集体果林、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村社以集体拥有的土地、山林折价作为出资,引进业主建立股份合作社,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种植产业、乡村旅游的思路。

接着,在少云镇党委及政府的推动下,按照新型股份制的形式,重庆真艾农业有限公司与少云镇多个村集体达成合作打造艾草产业协议,村里以土地入股,公司出资金、技术、包回收,负责统一的专业规范化种植管理。收入按公司51%、村集体49%的比例分配,村集体将所得部分再分配给村民。“通过股份制的运作机制,既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实现农民增收、业主盈利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三赢’目标。”陈平伸出三根指头高兴地说道。

2018年艾草的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按照规划,未来三到五年内达到一万亩规模。

本刊记者正在基地拍照

“艾草种植面积虽然已经起来了,但我们的艾草产品线还没形成,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做好艾草的深加工,艾条和精油是主打的两个品类。我们还将深入挖掘艾草文化内涵,做好艾草保健养生的开发,打造以艾草为主题的体验式乡村旅游点。只有把这些做起来了,我们的艾草产业方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产生更高的效益。目前,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艾草系列产品加工厂房正在规划建设中。”谈到未来打算时,陈平思路清晰,信心满满!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