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雯李丁本报记者王澎
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江苏省无锡市闪耀着熠熠光辉。近年来,江苏省为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推进农科教结合,启动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
自2014年成立以来,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结合实际独辟蹊径,在承担无锡市范围内“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同时,依托其学科优势,开拓出一条以点带面、深化加工、整合优势资源的道路。
“新农院的成立主要是响应国家政策,但在做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新农院对连接高校与农户有很大的帮助。”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梁说,“因此,我们通过整合所有学科来带动无锡周边的农业经济。”
发挥学科优势,以新代旧助增收
宜兴市颖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2000年,张涛在宜兴周铁镇下邾村流转100多亩荒地办起了农业生态园,成为设施农业大户。2014年,张涛和江南大学新农院的专家展开合作,逐步从葡萄的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和保鲜运输中找到突破口,通过与江南大学专家组的对接合作,推广专家组实施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使得“三新”入户率达98%。
新农院成立后,在全面深入分析和调研宜兴市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优势,新农院经过层层遴选,选派5名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组成专家工作组,分别结合宜兴市特色产业开展具体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张梁介绍,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对象主体是农民,如何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尝试转变现有“校企”模式为更具实效的“挂县”模式,成为首批专家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挂县”项目前期数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截至目前,新农院已在宜兴地区建成青梅、水芹、设施番茄产业示范基地各1个,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成分布式技术服务站9个,该院承担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每3年会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更换一批新的扶持点。
深入实地调研,以点带面辐射广
仲夏无锡,骄阳似火,也正是蓝藻生长的高峰期。往年的蓝藻问题,一直困扰着无锡宜兴市和桥镇湖滨村村委会主任许健康。
蓝藻是鱼塘“杀手”,多发生在夏季的6-9月,由于蓝藻繁殖过盛会抑制其他藻类生长,造成溶氧、pH值等变化,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导致鱼虾的大量死亡。许健康说:“刚开始的时候,和普通的散养户一样,鱼塘每年夏天都被蓝藻问题所困扰,不仅水质不好,还影响产量。”他口中的鱼塘是和桥镇环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成立于2015年,基地面积2500亩。
2017年7月,新农院的专家团队赴宜兴和桥镇湖滨村进行水质检测、技术指导、物化发放和养殖培训,全面开展蓝藻防治工作和推广绿色养殖。在新农院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基地逐步把绿色养殖模式用于水产养殖,鱼塘消毒全部使用绿色生物制剂,并种植水草以净化水质,使用有机饲料,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以点带面,是新农院在农技推广中探索出的模式。以净化水体促进水产养殖的方式为例,为了把相关的经验和技术推广给普通散养户,新农院成功举办第一届绿色养殖培训活动,50多位养殖示范户参加了培训班,科技示范村从业农户户均增产或增效达10%。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创新活力
张梁介绍:“办新农院的关键在于提高产业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宜兴市归径铜山茶场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是宜兴乃至江苏省有名的老企业,目前共有近200户种植农户和技术人员。茶场海拔200米以上,种植面积300多亩,配套两个现代化加工厂,厂房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茶场主要种植茶树有阳羡绿茶、红茶、白茶三大系列,另有约100亩乌饭树种植,年加工生产能力450余吨。
乌饭是江苏的特色食品,由于其工艺原因,全国只有江苏可以制作和生产,市场前景可观。从茶到乌饭树(楠竹)的产品开发,茶厂技术人员祝传东围绕各个环节先后与新农院的老师进行了长达3年的技术交流。从2014年开始,新农院针对茶厂种植了6年的乌饭树进行产品研发,目前围绕乌饭米糕、乌饭酒等副产品的技术储备已经形成。
“在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后,产业链延伸成为可能,农业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张梁表示,除了江苏范围内的帮扶指导外,新农院在内蒙古、河南等地也有不少示范合作项目,“在今年11月的校庆期间,我们将牵头举办‘产教融合论坛’,同时成立‘一带一路沿线食品高校联盟’,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技术输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