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实施精准脱贫战略部署,着眼于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覆盖率、到户率和应用率,大刀阔斧打破专业和所站的行政藩篱,集中科技、人才、项目和成果资源,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并放下架子、主动作为,以建设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实验示范基地为核心,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院县共建”“院市共建”“院企共建”“院会共建”农业科技推广战略合作,为山西贫困地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县域农业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受到贫困地区市(县)委、政府和农民群众、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致欢迎。
探索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山西省农科院脱贫攻坚领导组由院党委书记李斌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院技术推广处。
技术推广处处长贺东昌研究员,之前为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是山西首屈一指的畜牧专家。畜牧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和顺等县搞黄牛改良试验,成果卓异。贺东昌介绍,90年代,他们在几个县发展肉鸡,一只最少挣10块钱;蔬菜所在长子县搞青椒育种;2009年,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山西金绿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共建农作物科研、示范、生产、加工基地,效果很好。
但在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实践中,该院从领导到专家都有一种零打碎敲、形不成一个拳头的感觉;更认识到,要大面积进行成果和技术推广,要推动一个县产业发展,光靠科技人员和农业科研部门,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当前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原先的推广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887人,研究范围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环境资源与农业经济等专业领域,下设26个专业研究所(研究中心)和3个农业试验站,建有国家谷子改良中心长治分中心、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抗虫棉中试基地、高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2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及国家枣、葡萄、酿酒葡萄种质资源圃及谷子、玉米、马铃薯原原种繁殖基地,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黄淮海大豆产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拥有20个国家和省级工程咨询和检验鉴定资质,建立了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学科点、1个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十二五”期间,全院共鉴定科研成果12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81项,246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28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51件专利获国家授权,经农业部批准发布的行业标准2项,主持制定山西省地方标准150项。
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科技人才集中、农业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在科技扶贫的主战场上更有成效地奋发努力、建功立业呢?
位于黄河东岸的永和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总人口只有6.4万,是山西人口最少的县,也是一个深度贫困县。永和县是黄河流域红枣主产区之一,1996年,当时的县科委和省农科院就开展过科研合作,省内著名红枣专家李连昌、张子善、张培生等都多次到这里进行技术指导。2012年8月,该县发生枣树大面积枯朽病,县林业局找到省农科院园艺所紧急求援。
以此为契机,结合第二年省里启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山西省农科院派出科技专家薛新平、王保明、马光耀等人,深入永和县枣区的40多个村子,搞红枣修剪、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提质增效综合技术实验示范和指导,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被安排到永和这个山区小县。
永和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看到了科技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专门派一位副县长到太原与省农科院对接,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从这一年开始,省农科院多位领导、专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批批到永和县,建基地、搞试验、抓培训、传技术,为该县的红枣、核桃两大主导产业和玉米、苹果、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出谋划策,有效解决了红枣坐果率不高、裂果霉烂等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同时,该院园艺所将成果转化项目全部放在永和,果树所在永和实施了核桃林和苹果园提质增效项目,隰县实验站实施了玉米增产和林下经济项目,有力促进了永和县山区农业整体水平的大飞跃、大提升,进一步加快了该县的产业脱贫步伐。“永和模式”的成功,为山西省农科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助力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新的可行的路径。
2016年,李斌从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岗位上调任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后,敏锐意识到这一新模式对全省农业科技革命的支点作用,明确提出了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强大的行政推动和社会组织力量,发挥农科院的专家和科研力量,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扶贫中开展“院县共建”,变“游击战”“麻雀战”为大兵团作战和“阵地战”“歼灭战”的工作思路。
发力“玉露香梨”的故事
2018年4月4日,被誉为“中国梨乡”的隰县第八届“玉露香”梨花节启幕,引来八方宾客畅游万亩花海。玉露香梨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两代科研工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被称为“中国第一梨”。经过30年选育、18年推广,酥脆、香甜、细腻、皮薄、肉细、核小、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的玉露香梨,终于在晋西山区隰县的沟壑梁峁上开花结果,并走向全国,出口美国,备受市场青睐,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初,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邹乐敏率领梨品种选育课题组科研人员,在大量梨树品种资源收集、鉴定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新疆库尔勒香梨作为母本,以个大、果形美观的雪花梨为父本,杂交选育成功具有皮薄、肉细、含糖量高、核小、汁多等特点的优良单系“74-7-8”。2000年,果树所研究员郭黄萍接手主持梨育种工作,带领课题组一班人继续攻关,配套、完善了相关系数。2003年,经过新命名的“玉露香”梨,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科研成果鉴定,评价达国际先进水平。
为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从2000年开始,郭黄萍研究员带领课题组在隰县等地开展玉露香梨区试和果品贮藏保鲜试验特别是示范种植、推广工作。2011年,玉露香梨优质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获得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致力于解决盛果期梨园树冠郁闭、品质下降的问题,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牛自勉博士受苹果高光效树形研究成果的启发,带领科研团队潜心研究玉露香梨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如今,玉露香梨高光效树形整形修剪技术已在隰县的习礼、阳德垣地上规模化应用,为玉露香梨的优质生产创造了条件。
2010年后,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引导玉露香梨产业发展,连续举办了“玉露香梨花节”“秋季采摘节”“全国梨果订货会”等活动,连年开展“梨果攻坚年”活动,抓规模扩张、品质提升与市场营销,特别是省农科院实施“院县共建”科技扶贫战略后,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扶贫决策部署,与隰县人民政府通力合作,坚持以科技引领玉露香梨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共建试验站、进行系列技术培训、联合科技攻关等方式,解决玉露香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玉露香梨标准化示范基地,逐步引导玉露香梨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适度规模化方向发展。李斌、副院长王娟玲等领导多次到实地督促和指导落实、实施工作,使这一脱贫富民产业如虎添翼,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层次。
2016年中秋节的短短几天时间里,隰县3000万斤玉露香梨就全部出园,收入达1.2亿元。据了解,该县挂果的玉露香梨面积已上到2.8万亩,平均一亩能收3000斤到4000斤,而且,果子还在树上的时候就有果商来收购,收购价在3.5-5.2元/斤,最贵的一年卖到8-10元/斤,亩收益是普通梨的3倍以上。
为了让玉露香梨这一产业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下去,2017年4月20日,山西省农科院与隰县县委、县政府共同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在隰县举办了“玉露香梨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会”。省农科院和隰县人民政府共建的“隰县玉露香梨试验工作站”,也于今年初挂牌运行,并结合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针对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展开了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技术研究。
如今,玉露香梨已经成为山西省梨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2008年获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评选一等奖,2013年在北京昌平举办的中华梨王擂台赛上获得“中华梨王”称号,2014年7月8日被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年会组委会授予“中国大美梨”称号,同年11月经国家质量进出口检疫检验总局严格检测,15项农残指标和重金属未检出一项。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技引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省农科院在全省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以院县(市)科技战略合作为契机,通过科技人员与当地政府及涉农部门的密切协作,形成合力,隰县乃至全省玉露香梨产业定能做强、做精、做大,驶入健康稳定发展的快车道。”李斌说。
“玉露香梨成为隰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也成为我省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特色产业,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在共同解决玉露香梨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保证玉露香梨的独特品质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更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适宜发展地区要把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上,保证品质,在不适宜发展地区切不可盲目推广,否则品质差的梨果面世后最终毁掉的是玉露香梨这一特色产业。”王娟玲说。
2017年,隰县果树总面积达到35万亩,果品总产量5亿斤,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以上。目前,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梨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达小康的主导产业,为贫困山区群众“杀”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
今年由于春冻,隰县的玉露香梨几近绝收,但该县从县领导到普通农民发展玉露香梨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没有一丝动摇。
布阵千山万水展笑颜
2016年3月下旬,山西省农科院技术推广处组织相关所领导与专家,召开“科技支撑脱贫攻坚”座谈会。
山西省农科院的“院县共建”行动,也是在这次会议后不久,全面铺开。
当年8月18日,省农科院与忻州市岢岚县人民政府就开展科技决策与咨询活动,农业科技协作攻关研究,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咨询工作和合作保障措施等5方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签署协议。
2017年1月23日,山西省农科院与左权县人民政府在太原举行“院县合作”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签字仪式。
2017年3月31日,朔州市人民政府与省农科院举行合作建设朔州分院(山西生态农牧研究院)签约仪式。
2017年4月26日,山西省农科院与山西省生态庄园经济协会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6月8日,山西省农科院与运城市人民政府在运城市签署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省级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设施蔬菜生产、畜禽健康养殖及循环农业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食用菌资源化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协同攻关。王娟玲与运城市副市长乔登州签署《运城市人民政府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随后召开的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农业技术项目对接会上,双方相互递交了《运城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清单》和《科技支撑运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清单》,并签署了《共建“一个基地三个平台”合作意向书》《共建运城果业综合试验站合作意向书》和《共建运城标准化苹果示范基地合作意向书》。
今年以来,该院“院县共建”“院市共建”“院企共建”工作更加紧锣密鼓、战歌阵阵。
2月6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揭牌和院企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签字仪式,在尧都区尧王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行。
3月16日,与静乐县人民政府举行“院县合作”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签约暨藜麦研发中心成立仪式。根据协议,该院与静乐县在农业产业规划、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乡土人才培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静乐县从经费配套、办公条件、试验基地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该院为静乐县藜麦、杂粮、黑枸杞、辣椒、沙棘、畜牧等产业发展上提供科技服务、制定发展规划、培养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献言献策,为农业生产问诊把脉。
3月20日,与广灵县人民政府签订“院县合作”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5月3日,与安泽县在省城黄河京都大酒店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农业产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5月11日,山西省农科院与万荣县人民政府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5月23日,李斌带队深入武乡县故城镇、上司乡、故县乡、绿农农牧有限公司、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等地就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调研,次日,与武乡县人民政府签订“院县共建”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6月5日,与大同市人民政府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7月20日上午,在万荣县新尔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科研创新成果示范基地揭牌仪式。
为砸实这项工作,免走过场、流于形式,山西省农科院今年还专门召开“院县(市)共建”技术需求对接会议。大同市、运城市的农委负责人和广灵、永和等10个院县共建合作县分管农业副县长就本地区农业基本情况和目前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发言,并提出技术需求。
据王娟玲介绍,为充分发挥该院的科技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院县合作”主要侧重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有效提高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包括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杂粮、瓜菜、干鲜果、畜禽、牧草、园林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有机旱作农业、艺机一体化、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二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治、动物疫病防控、养殖环境控制、作物高效用水、土壤质量保育、农田轮作休耕、高效作物绿色循环、草畜田生态循环、绿色健康安全农产品开发、农业生产残余物资源综合利用等。三是建立科研院所与新型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机制,促进当地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有效提高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水平。四是与合作县(市、区)共同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各类园区,建设一批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基地、产业科研试验站、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基地等。五是为合作县(市、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重大项目申报等提供咨询建议。六是充分利用该院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提升培训。
截至今年8月中旬,山西省农科院先后与运城、大同2个地级市和13个县签署了“院县共建”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或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该院最近还将召开全省“院县共建”工作会议,并计划出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合作“院县共建”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突破三大支点齐推进
2016年4月以来,山西省农科院在以强化地方经济科技支撑、助力科技扶贫的“院县共建”行动中,亮出两大策略:一是争取省委支持,派出12位科技专家到贫困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二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组织专家实地调研,编制完成了全省58个贫困县的脱贫产业规划。
在山西省所辖118个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36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22个,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对于这58个贫困县来说,寻找适宜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无疑是摆脱贫困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
山西省农科院打破院所建制,先后从院属22个研究所36个专业中,抽调336名科研人员,组成21个调研组,分3批对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脱贫产业规划调研。李斌亲自挂帅,下沉一线、21个小组,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查看、调阅资料、分析研判等方式,编制完成了58个贫困县的脱贫产业规划。在此基础上,该院还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完成了本省特色杂粮(谷子、马铃薯)、干鲜果(苹果、玉露香梨、红枣、核桃)、畜牧(牛、羊、猪)、蔬菜、食用菌(香菇)、中药材(连翘)等6大类12个主要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全省农业健康稳定发展。
李斌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我们做了58份,给全省每个贫困县都量身打造了一份脱贫路线图,目的就是避免贫困县走弯路,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让贫困户早日脱贫。”
而在另外两个战场上,同样是鼓角声声催人急。
2017年3月6日,山西省农科院召开本院挂职副县长、农村第一书记科技扶贫座谈会。李斌对挂职副县长和第一书记主动担当、勇挑重担给予表扬,鼓励大家要有再战再胜的信念。王娟玲指出,第一,脱贫攻坚是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使命重大,科技人员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帮助贫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目前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难度很大,“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要对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在“战术”上重视,在地方中用好平台和舞台。第三,要充分发挥好该院人才和技术优势,放开思路,扩充“外员”,整合资源,补齐短板,有效衔接。在选择项目时,要综合考虑供给侧改革,挖掘开发高端、安全、绿色的功能农业。贺东昌介绍了该院示范推广项目向贫困区倾斜和项目申报等情况,计财处处长张志力解读了推广项目的资金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组织部部长降云峰传达了挂职科技副县长服务管理工作和农村第一书记经费管理使用等文件精神。12位挂职副县长、20位“第一书记”参加座谈会。
2017年4月12日,山西省省长楼阳生为山西农谷管理委员会揭牌,“山西农谷”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山西农谷”位于山西中部的太谷县,规划面积105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包括“一城三园五区”。山西省农科院负责的“北方林果科技园”是“山西农谷”规划的3园的核心部分,规划面积9300亩,覆盖该院果树研究所全域。该院已与山西农业大学开始共建农作物、杂粮、果树、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科技创新平台,并不断完善合作共享机制。同时,其下属的多个研究所,还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共同推动农谷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7月28日—29日,围绕“推广有机旱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主题,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省旱作农业学会和山西省名优土特新产品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科技交流大会”,在被誉为“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的岚县召开。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研究员等17名专家作了精彩报告。参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山西康农种薯示范基地、山西康农薯业脱毒种薯基地及岚县世界马铃薯文化长廊。
下沉把科技扶贫做实做透
山西省农科院是农业项目、研发技术的聚集地。瞄准破解深度贫困目标,该院主动向贫困地区下移,紧紧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脱贫产业发展,集中精力推广一批新品种、应用一批新产品、组装配套一批新技术,在7个深度贫困县安排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项目,在不同地域分别实施谷子渗水地膜覆盖穴播高产技术、藜麦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长农44号谷子绿色高效技术、红枣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核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和盆地盐碱地改良技术,并对各地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精准推广,同时,与贫困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效应,有力巩固了科技扶贫的成效。
根据各地特点和实际,山西省农科院创造了多种“院县共建”科技扶贫、技术服务模式,旱农中心将旱作节水基地建在阳曲县农民家门口,试验设在农民地里,建立了“专家大院”科技服务模式;在神池县,与绿健食品有限公司、燕麦种植合作社对接,创立了“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四位一体的“科技产业型”扶贫服务模式;娄烦县是省农科院定点帮扶县,该院整合有限资源,将200万元用于科技示范推广项目,重点示范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谷子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形成了“驻村帮扶”精准型服务模式……全院14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奔波于全省各地开展科技推广和培训,通过科技提升带动产业发展,将科技致富的希望播撒在了三晋大地广袤的田野上。
2017年9月9日—10日,由该院玉米研究所发起并组织的玉米土地托管联盟成立暨研讨观摩会在朔州市山阴县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玉米土地托管联盟章程》。参会代表观摩了玉米研究所承担的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增益型、套餐式”土地托管模式下玉米全产业链服务示范项目,并在项目实施点山阴县北王庄土地托管示范田里交流、讨论了该模式的具体运行方式。贺东昌介绍,土地托管科技服务是“院县共建”行动的衍生物,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问题,又通过规模化为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奠定了基础,“一个效益,一个品质,只有规模化,才能保证。”目前,这种模式已初步在平遥、忻州、山阴、应县得到应用。
为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科技素质,2017年12月13日,长子县与省农科院共同组织的“院县共建”农业综合技术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县畜牧、林业、农业、蔬菜等部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殖大户、企业负责人、合作社带头人、科技示范户、贫困户等400余人分别参加培训。此次培训分为畜牧、中药材、粮食、蔬菜4个专场,为期一天,分别在县农机服务中心、县畜牧局、县职校、盛源丽家酒店举办。
今年8月7日,山西省藜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暨“山西省首届藜麦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静乐县召开。参会代表先后赴静乐县娘子神乡南社村藜麦试验示范基地和娑婆乡藜麦病虫害防控基地进行观摩、交流,并参观了藜麦加工食品、品种资源、植保和专用肥展区。山西省藜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与静乐县“院县合作”的基础上,由该院牵头,院属7个研究所、省市县8家农技推广部门、山西农大等4家高校以及16家藜麦企业共36个会员单位自愿组成的区域性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合作组织。会议邀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迟德钊等3位国内藜麦行业知名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今年7月12日,由山西省农科院技术推广处副处长马宏斌带队的调研组,深入长子县宋村乡谷子种植基地、晋科饲料有限公司、惠民养殖合作社、华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丹西龙鑫绿色有机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陈乡申村绿色有机鲜果示范园、新拓养殖有限公司,听取各位专家对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发展现状等情况的详细介绍,深入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查看。
在“院县共建”的旗帜下,山西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正如火如荼地挥洒着科技与大地的激情,演绎着青春与人生的梦想。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太谷综合试验站邀请本体系栽培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张玉星教授,围绕“院县共建隰县玉露香梨试验站”和“太谷综合试验站”工作,在隰县午城镇、黄土镇、阳头升乡、寨子乡等地,分别针对周年施肥、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防霜、高位开心形和宽行密植省力栽培冬季修剪技术,举办了7场现场培训,当地技术员和果农共计800余人受训。
保鲜所所长张立新研究员和采后生理研究室主任赵迎丽等赴隰县,分别就灾后玉露香梨产业和贮藏保鲜技术作专题讲座和培训,引导果农落实灾后补救措施,推进灾后补救产业,同时就梨果贮藏保鲜和林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指导。
保鲜所“2018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引领工程”项目组成员赵迎丽、赵猛、王亮、李超,赴隰县进行“玉露香梨采后品质控制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对接,与县农业开发综合办公室就冷库建设及规范管理、玉露香梨冷藏技术示范推广,达成合作意向,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山西省农业产业引领工程“运城苹果化肥农药双减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张战备副研究员,带领课题组一行5人,赴临猗县、万荣县指导夏季苹果生产管理,并就运城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条件下苹果施肥和灌溉技术,与示范户进行交流,还针对高温落果防治和食心虫防治进行了技术指导。
畜牧所“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草食畜综合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科技人员,到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怀仁县,深入农户和养殖企业,示范推广肉用羊、奶牛、肉牛高效养殖技术和牧草种植与加工利用技术,现场解决畜牧养殖和牧草种植存在的技术问题。
山西省“三区”人才专项《红枣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组专家省农科院加工所韩基明、张玲,在临县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高继峰陪同下,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到临县红枣加工企业——山西万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枣源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红枣加工企业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和企业人员培训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果树专家牛自勉、蔚露、林椂等人,赴万荣县进行苹果高光效树形果园调查和技术指导。课题组深入6个果树生产重点乡镇11个示范果园,实地测量果园密度、树形结构、花芽质量、果园光照等关键技术参数,并与县长李永辉就万荣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中苹果高光效树形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贺东昌介绍说,“院县共建的最大优势,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家团队。因为一个产业的提升,一个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支撑,不是哪一位专家、哪一个研究所能独自承担的,形成团队,人就活了,工作也能形成一盘棋了,也能打大仗了。像长子县发展畜牧业、中草药、大棚蔬菜,他们就把畜牧所、食用菌所、蔬菜所的有关专家叫来,看能提供哪方面技术支持,最后落实到项目上;和顺县发展肉牛、杂粮,也放了5个研究所的专家力量。他们还建了一个‘院县共建’微信群,各地有什么技术难题,第一时间就能反映上来,有关学科的专家及时给予答复,我们解决不了的,还可以请中国农科院等国家层面的专家,帮助解决。”
王丑龙杨文洲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