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一座城市的动脉,它见证着蜕变与繁荣;路,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镌刻着文化与记忆。漫步大大小小的路,我们总能轻易读懂城市印记。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织里镇,就有这样一条路。白天,车水马龙,老板们西装革履,侃侃而谈;夜晚,霓虹初上,脱下西装换工装,装卸、拉货,直至深夜。有人说,午夜的织里最真实,作为最繁华的商贸之路,富民路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之歌。
织里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3.6万多家经济体,最为称道的是这里的童装业,产量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去年,织里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60718元和36998元,足以令许多地方钦羡不已。
那么,织里人是如何踏上致富道路的?记者决定从富民路出发,开始寻找“民富密码”。
从穷乡僻壤到创业热土
初到织里的人,恐怕不太敢相信,眼前酷似都市的地方,竟然只是一个小小乡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金融机构,比比皆是的企业招牌,豪车云集的宽阔马路……一切信号都彰显着这里的与众不同与无限活力。
如果把时针拨回40年前,悬殊的差距,同样会让你大为震惊。那时的织里,还是太湖边的一个小镇,占地不及0.6平方公里,一条老街,一个村子,既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无毗邻都市的区位优势,由于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这里成了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穷乡僻壤”。
穷则思变,为了谋取出路,改革开放前,一些家庭开始利用纺织、刺绣、缝纫等老手艺,偷偷生产床罩、枕套,晚上纺织白天卖,赚取微薄利润来养家糊口。因此,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织里就吃到了第一口甜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便是家家户户踩洋机,一个扁担两个包,走南闯北到处跑。
杨建平是织里镇童装商会的会长,经营着一家童装厂和一个面料批发行。当年,他打破铁饭碗,从邮电局下海后,借了1万元高利贷,开始了创业之路。回顾30年的打拼生涯,杨建平说,让自己最骄傲的,并非小有成就,而是带出了近百个老板。
振兴阿祥集团的老板潘阿祥,白手起家,由于不会写字,到现在,记号码用的还是“象形文字”,书记画个图章,公安局长画把枪。他最早挖得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四处推销棉布和枕套。如今,该集团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横跨纺织、装备、房产等多个领域。
这样的创业故事,在织里镇俯拾皆是。摸爬滚打中,织里人掀起了一股股创业浪潮,一个以童装为拳头的块状经济就此崛起。往往,老板既当工人又跑销售,老板娘则兼任设计师与“后勤部长”。家中的农房,一楼展销洽谈,二楼生产加工,三楼生活住宿,别看规模小,但绝对富了一方百姓。
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许多从事童装业的老板,又开始半路出家,进入羊绒、铝合金等其他产业。与此同时,这片热土也引来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接力成为新一轮的创业主军。2003年,廖维楼到织里学裁剪,5年后,他自立门户,如今,已是湖州市安庆商会会长的他,旗下有160多位工人。商会里,像他这样的创业者,占了绝大多数。
尽管在织里,论企业规模,年产值过10亿元的,实属凤毛麟角,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正是庞大的蚂蚁雄兵,铸就了当地完整的童装产业链,也得以让大量人口在此集聚,不断激荡着潮涌前进,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传统童装渐成“微笑曲线”
完成一件童装连衣裙,需要多久?在今童王服饰公司,老板濮新泉会告诉你答案:45秒。他说,通过电脑裁剪系统、智能自动流水线,再将每道工序进行精细化管理,可减少成本15%,还能大大降低返工率。
论童装王国,浙江织里、广东佛山、福建凤里,三足鼎立。因为生产相对低小散,织里一度被贴上低端的标签,成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抬升,特别是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如何摆脱低附加值的泥淖,成为生死攸关的课题。
濮新泉做过木工、办过工厂、跑过供销,刚进入童装业时,他就深受触动,国外知名品牌的童装,标价高出成本几倍不说,仍供不应求,而自己的童装沦为代加工,利润少得可怜,还常常为销路一筹莫展。
1996年,模仿品牌企业的经营理念,濮新泉成立今童王服饰公司,准备在品牌连锁经营上大干一场。为了接轨时尚和吸引人才,濮新泉还把品牌设计和营销重心转移到上海,甚至不惜投入重金,制作动漫投放央视。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今童王”终于小有名气,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可打品牌绝非如此简单,濮新泉就栽过跟头。起初,由于缺乏定位,他采取多品牌和多渠道战略,导致力量分散,难成气候。如今,濮新泉调整方向,紧盯“轻奢潮品”的少年装,一下找准方向。他说:“有了品牌后,效益提升了40%,而且有望在细分市场拔得头筹。”
“一件童装,生产环节利润只有15%,其余都产生在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在吴兴区委常委、织里镇党委书记宁云看来,对这两个环节,绝大多数小企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应当提供公共服务,来弥补产业链的断点和痛点。
2013年,织里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童装设计中心,在这里,设计企业不仅有独立工作室,还有样衣工作区、发布厅、设计沙龙等多项服务配套。据该中心主任叶芳萍介绍,目前平台常驻设计师240人,服务全镇3000多家童装企业,去年设计开发的童装款式多达1.5万件。
在营销环节,织里则借用互联网的翅膀。早在2012年,织里就与阿里巴巴多次磋商,成为国内首家入驻阿里产业集群平台的产业带。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入驻商家达4725家。去年,织里童装实现网销额70亿元。
可以说,织里童装正在走出低价困境。未来,建立中国童装学院,破解人才难题;打造童装上市企业总部园,集聚优势资源;建设织里童装物流园区,构建更快流通效率……这些照进现实的蓝图,都描绘着一条绚丽的“微笑曲线”。
产城融合织就幸福生活
在织里,绝大部分的企业集中在5平方公里的集镇内,剩下20平方公里,则大多属于农村。因此,尽管全镇经济高歌猛进,但在镇域内,差距也日益拉大。位于织里东北6公里处的义皋,就是众多村落中的一员。
在纯农业经济时代,义皋凭借纵横的溇港、连片的圩田,成为典型的鱼米之乡,光一个茧站,鼎盛时期一天能收3000担蚕茧。然而到了工业时代,因未能搭上童装产业的东风,义皋就此逐渐走向没落。
随着产业的集聚,中心镇区商业璀璨,人满为患,而5公里之外的不少村,却沦为了“空心村”。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虽然就业不成问题,但村庄如何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大问题。
2014年,织里镇启动了义皋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建设工程,同年,村庄名列中国传统村落。两年后,以义皋村为主要节点的太湖溇港水利灌溉工程申遗成功,顿时一炮走红。借着这股东风,村里开始发力旅游业,一个以溇港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古村落,开始走向大众。
曾经因为条件差,老百姓造不起新房,纷纷外出打工,如今,这些老房子成为“传家宝”,有的办成了特色民宿,有的开起了土菜馆,还有的变身精致的旅游商店。还未及完全对外开放,今年村里就已接待两万多名游客。
在吴兴区委书记吴智勇看来,改革开放以来,织里镇完成了从“农民创业”到“产业创新”,再到“产城融合”的华丽蜕变,城乡一体化正进入高水平融合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织里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美化发展环境,优化城市管理。另一方面,织里加快教育、住房、文化、养老等公共资源供给,加大本地农民进城的权益保证。与此同时,织里又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面貌。
如果说,织里的改革开放之路,前25年是经济的辉煌篇章,那么,最近的15年,是产城人的全面融合。“这15年,是织里新一轮改革腾飞的15年,充分印证了‘八八战略’的前瞻性、科学性,也成为我们推动改革、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吴智勇说。
截至目前,织里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5%,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62∶1,这两个数据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在富民路上,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繁华,还有产城融合的蝶变,以及当地农民洋溢的幸福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