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老欧坡村村民陈昌连在打扫庭院,让环境更整洁。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胡阳 摄
9月4日,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坡村图书室内,村民正在看书。 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胡阳 摄
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盐尽村,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到村委会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室看书。 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胡阳 摄
绿树掩映,鲜花盛开,走进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走所村,仿佛步入一个大花园。整洁的硬化路从树下穿过,一座座民居极具当地特色。村里的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是大家茶余饭后最爱去的地方。
如今来这的人们哪能想得到,一年前,这还是个“脏乱差”村庄。一年来,除了改善基础设施外,英州镇政府还引导走所村发展芒果产业和旅游产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走所村旧貌换了新颜。不久前,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问题整改大比武第五督导组前来该村督导时,为该村既美丽,又有产业,村民精神面貌好点赞。
走所村是陵水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陵水将文明生态村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培育文明家风乡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推动一批乡村走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村民富裕之路。
立足生态之本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之前生活污水都流到这里,一走近就能闻到臭味。现在臭水沟变公园了,大家都爱来!”近日,在文罗镇坡村一处占地5亩的小公园,村民黄爱村老人高兴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坡村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环境变好了,村庄更宜居了。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陵水共创建文明生态村467个。今年陵水计划创建文明生态村84个,力争到2022年实现文明生态村全覆盖。陵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刘永介绍,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基础。在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陵水要持续推进道路硬化、排污工程、绿化工程、农村路灯等工程建设,使村子全面达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标准,此外大力开展“厕所”革命,让文明生态村实现每户都有一个厕所,让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明显。
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两大“硬骨头”。目前陵水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正逐步推进,陵水将因地制宜,采取打造人工生态湿地、利用一体化设备、修建污水厂等模式,力争2018年农村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0%,2020年实现100%覆盖。
近年来,陵水通过建立“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四级保洁机制、开展创评活动、进行监督问责等方式,促进群众参与,压实责任,实现了村庄整洁卫生、环境舒适宜人。去年6月,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会在陵水召开,国家住建部对陵水治理成效给予肯定。
与时同时,陵水对村民进行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在走所村,用木头搭建的农家乐成为了村里一处新景观。海南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家乐在建设的时候没有砍掉土地上原先种植的椰子树,而是在屋顶上开口,让它们穿过屋顶上开的口子继续生长。
一些村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是遵循“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生态保护理念而采取的举措。美丽的村貌,不仅使走所村成为陵水首届芒果采摘季的分会场,农家乐迎来了众多游客。
培育文明乡风 提升村民精神面貌
照顾父母生活起居得2分,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槟榔汁、不随地扔垃圾得1分,不酗酒、不赌博、不闹事得5分,从简办红白事并向村委会报备得5分……7月底,陵水首家爱心扶贫超市在本号镇乐利村营业。贫困户凭借相关行为获得的积分,可以到该超市免费兑换物品。这是陵水为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提升农村文明道德风气而尝试的创新举措。目前,陵水多个村已在探索设立扶贫超市。
“培育文明乡风是创建文明生态村的重点工作之一。”刘永说,陵水县文明办牵头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陵水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文明典型,营造积极氛围。
据介绍,近年来陵水不断扩大农村广播电视接收网络以及文化室、图书室、篮(排)球场等文化设施的覆盖率。陵水县委宣传部、文体局、文联纷纷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活动,以黎族歌舞、琼剧、电影等形式,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椰林镇、群英乡、提蒙乡等乡镇推出“善行义举榜”、“卫生之家”、道德讲堂等活动;椰林镇实现村级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村级文明劝导队覆盖率达65%……
在光坡镇老欧坡村,沿村道行走可见到路两旁有各式宣传标语、宣传画。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陵水充分利用村民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目前,陵水已基本实现村村有宣传文化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每周六是我们的家庭日,孩子们都会回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唠家常。”老欧坡村村民陈昌连说。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让陈昌连家获得了“文明和谐之家”称号,荣誉牌匾就挂在他家门口。
如今,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相继在陵水各村庄建成,“送琼剧下乡”“文艺演出进村”“农民趣味运动会”“村民广场舞比赛”等文体活动也广泛开展,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推进“一村一品” 促农村产业发展
“田洋上能建公园,民居能办民宿,以前想都不敢想。村子发展好了,给我们带来了更多致富机会。”坡村村民杜桂参说。目前,她担任坡村革命书屋管理员,每个月能领到1200元工资。
杜桂参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之前她去过海口、三亚等地打零工,但孩子在家,总是放心不下,“孩子生病我就辞掉工作,等孩子康复了又重新出去找工作,如今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到家庭。”
“我们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农村产业,在文明生态村中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实现乡村‘面子’和‘里子’双向改善。”刘永说。
以“一村一品”为思路,借助山水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大里地区和坡村被打造成全域旅游乡村示范点;凭借圣女果产业,光坡镇武山村、港尾新村等村庄推动“农旅融合”;依托特色资源,本号镇祖关村、群英乡芬坡村分别发展起茶树菇种植业、黑山羊养殖业……
创建文明生态村,村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产业发展了,村民也能因此增加收入,只有生活水平提升了,村民才会主动支持和参与文明生态村创建。”刘永表示。
以坡村为例,当初为带动、规范乡村旅游发展而成立的坡村文化演艺公司,如今已直接促进41人就业,间接促进119人就业,有的村民加入舞蹈队当演员、有的村民担任讲解员、有的村民经营特色农产品店铺……
如今,陵水以“村委会+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公司化经营”等模式发展的村集体产业,使农民在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一个个文明生态村正逐渐成长起来。(本报记者 李艳玫 通讯员 胡阳 陈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