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涪陵 唤醒千年瑰宝 打造长江历史文化地标

2018-09-07 14:13:48  来源:重庆日报

816地下核工程104大厅

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

作为长江岸线上的历史文化明珠,涪陵有着我国乃至世界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水文石刻遗址白鹤梁。她记录了1200多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信息,梁上现存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有着极其重要的水文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价值,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

为推动白鹤梁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国家按照不改变白鹤梁原状,不改变其与自然环境依赖关系,对其进行原址原貌的保护,并深入挖掘提炼白鹤梁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与旅游、科普、教育等业态完美融合,在留住长江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涪陵当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如今,千年瑰宝正在唤醒,长江历史文化地标呼之欲出。

A文化瑰宝

——白鹤梁是世界级宝贝,记载有1200多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资料以及大量的诗文题刻,使其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任何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丰厚积淀。”

白鹤梁也不例外。她是在长江母亲河的摇篮中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才保存了现在的璀璨长江历史文化。

白鹤梁是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一道巨型石梁,长度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处于长江江心中。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大河流域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水文题刻遗址,刻鱼为尺、设标记水是白鹤梁题刻在世界大河流域古代水文观测中独一无二的方法。根据石鱼水标观测记录的枯水水文信息跨度1200多年,留题108段,反映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延续时间之长、现存信息之丰富无与伦比,对长江流域的水电事业、桥梁建设、内河航运、农田灌溉、资源开发、沿岸防洪和城市供水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意义非凡。

“以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长江水文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白鹤梁上除刻有水文资料外,还有黄庭坚、秦九韶、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文题刻,篆、隶、行、楷、草各种字体皆有,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水下碑林”。

B 科学保护

——不改变白鹤梁原状,不改变其与自然环境依赖关系,对白鹤梁原址原貌的保护,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为世界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峡蓄水,如何保护好这一古代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千年瑰宝是一项难题,而保护后如何让游客清晰可见也是一项难题。

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留住千年瑰宝。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最大的难点在于解决水底压力带来的技术问题,最终采用了“无压容器”方案。“这个无压容器就像一个倒扣的盆一样把石梁罩住,容器内注满经过净化的长江水,与外界压力一致,容器本身不承受压力。人们通过管廊进入水下,透过观景窗看得非常清楚。这一方案完全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不改变原状,也不改变其与自然环境依赖关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博物馆采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保护文化遗产,是迄今水下文物保护涉及技术学科最多、难度最大的项目,为世界同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国际范例。

现在博物馆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长江水位、流量、流速与补水量的动态平衡数据库,消除了最高水位40米的强压和32米落差对保护体结构及文物本体安全的威胁,用科技手段保障了文物安全。

与此同时,为了让世人更清楚看清白鹤梁,白鹤梁题刻保护体内装备了国内文博界唯一深水照明系统。通过建立电源线通讯模块,提升了题刻展示效果,同时还阻滞藻类生长,保证了石质题刻状态稳定和体内水质的改善。

“观景窗是双层8厘米厚的玻璃,但是却能让人看得清楚,这也很不容易。”该负责人说,他们与合作单位优化创新了航空有机玻璃工艺,有效解决了白鹤梁特殊环境下观察窗的抗高压、抗冲击、抗衰老、透光性、稳定性等问题,突破了玻璃观察窗清洗、更换等重大技术难题,保证了白鹤梁题刻的清晰可见。

白鹤梁题刻不仅是世界级宝贝,也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是长江上一张响亮的历史文化名片。白鹤梁题刻于2006年、2012年先后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涪陵区正在加快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下一步将提升周边环境、抓好保护工作、深化文物保护中的科技运用、确保文物安全,整体提升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品质。

C 合理利用

——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自2009年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览者145万余人次,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等。

人文底蕴是一个地方最深厚的内涵和最鲜明的底色。白鹤梁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于一身,如何利用好白鹤梁历史文化,将其打造成为长江历史文化的绚丽名片,这对于当代涪陵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

这一次,决策者们选择的是对白鹤梁优秀传统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广泛开展巡展活动,积极履行公益职能,实现文化遗产服务大局,惠及人民,让群众共享高品质的历史文化,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年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巡展汇集白鹤梁水文科学、历史、文学艺术价值和工程科技等内容,涵盖巴南区、丰都县、合川区、渝中区等10余个区县,双河口镇、三建乡、李渡街道等100余个乡镇,通过宣传展板、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白鹤梁优秀的历史文化送进校园、社区、军营、企业、集镇。目前受众达25万余人,其中青少年17.5万余人。

同时,立足当地、面向全国、辐射世界,涪陵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通过研学活动,让全世界在对白鹤梁文化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感受长江历史文化魅力,扩大了白鹤梁历史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了文化软实力。

截至目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针对青少年开设了研学活动,累计有7.4万余名青少年参加。此外,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在内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外国游客参加。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涪陵白鹤梁历史文化厚重,白鹤梁题刻文字内容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值得一提的是,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着手积极挖掘提炼题刻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乐于奉献精神,准备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形成人文精神共识,并大力传承弘扬,培育城市精神。

“如今,白鹤梁优秀的历史文化已成为重庆地区有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文旅融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自2009年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览者145万余人次,成为全国少有的科普教育基地、重庆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涪陵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

链接》》

这里的宝贝都“活”了

——涪陵榨菜、816地下核工程、焦石民歌结出累累硕果

在涪陵当地,除有白鹤梁历史文化享誉中外外,涪陵榨菜、816地下核工程、焦石民歌也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而对这些历史文化宝贝稍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样结出累累硕果。

涪陵是中国的榨菜之乡,从一碟农家咸菜演变成商品而闻名于世,这既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回味无穷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当地以“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字招牌为抓手,实现农、商、文、旅有机结合,在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涪陵青菜头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实现产业总产值120亿元,建成全球最大的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世界榨菜。

焦石镇地处涪陵城东武陵山下,因镇内多深灰色岩石,近似烧焦状,故名“焦石”。境内山水人文风光、民俗民歌以及工业文明交相辉映。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立足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工业文明相融合,打造出一座山中有林、林中有城、城中有石的特色文化城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民歌文化的传承保护,焦石民歌已成为涪陵特有的一张文化名片,且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连续举办4届重庆涪陵焦石民歌节。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致力于打造民间文艺之乡,致力于推动焦石民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816地下核工程是三线建设时有名的地下核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建筑,具有宝贵的国防军事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816地下核工程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首次与旅游开发进行融合,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成为一个集核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互动体验中心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

张亚飞 刘玉珮 图片由涪陵区文化委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