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中,结对帮扶的各方力量不仅要“沉下去”,还需要“合起来”;既要埋头苦干,发挥聚沙成塔的作用,更要用足巧劲统筹资源,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
近日,甘肃省政协向媒体通报,在推进深度贫困县西和县的脱贫进程中,省政协办公厅根据各帮扶单位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对照西和县脱贫攻坚任务明确分工、调配资源、督促推进,有效解决了原来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合力不够的问题,实现了帮扶效能最大化。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西和县地处秦巴山区,有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东西扶贫协作市区和省、市各级帮扶单位30家左右,对于一个深度贫困县来说,这些帮扶单位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无疑注入了一股巨大的脱贫动力。但是,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将这些力量的作战效能发挥到极致,探索出“众人独唱”向“团体协奏”转变的路径,是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共同研究的课题。
随着结对帮扶的不断深化,一些贫困地区逐渐暴露出管理效能不足、扶贫力量统筹整合不足、长远发展缺少规划等问题,没有将扶贫资源的效应最大化,甚至还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在这个扶贫大格局中,结对帮扶的各方力量不仅要“沉下去”,还需要“合起来”;既要埋头苦干,发挥聚沙成塔的作用,更要用足巧劲统筹资源,达到“四两拨千斤”效果。在“精准滴灌”到户到人造血扶贫的同时,更要立足区域实际,找到长远发展的路径。
尽管帮扶单位都想让受帮扶者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早日脱贫,但这些单位来自五湖四海,如何统筹安排,使其围绕脱贫目标各尽其能、各显神通呢?甘肃找到的办法是为这支各擅其长的“乐队成员”找到一个“指挥”。为了打通各种帮扶力量的资源屏障,甘肃在每个深度贫困县的帮扶单位中确立了一个省级部门作为“组长单位”,既为调配资源,也为督促推进,改变了以往单兵作战的分散部署,从而形成合力攻坚的新格局。
比如,在西和县,全国妇联作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牵头抓西和县贫困户家政服务培训、输转和妇女手工制作的组织、销路联系;东西协作扶贫的青岛市市北区牵头负责招商引资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甘肃省环保厅牵头负责全县所有贫困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研究出台针对全县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项目,提供特色农产品发展专项贷款等。在贫困县建立帮扶力量“组长单位”,无疑能有效打破“各干各”的单打独斗局面,形成优势最大化的合力攻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