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产业
巫山“四好农村路”
曲尺花开季节游客赏花
铜鼓镇柳池安置点
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巫山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从改善人居环境、实施健康医疗扶贫、助推产业发展、抓实就业扶贫等方面入手,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推动脱贫攻坚不断深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8月10日,开州区、云阳县、巫山县等3个区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均达到贫困县退出条件,如期实现了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
摘帽不是终点站,而是脱贫攻坚中继站。巫山县将继续深度发力,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烟稀少,境内不适宜人居,经济基础薄弱,使得金坪乡大红村一度成为市级贫困村。2010年,根据该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巫山县对大红村实施整村扶贫搬迁。
“地势平坦、交通方便、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不花一分钱就住上两楼一底的新房,这样好的事以前不敢想。”从海拔1700米的大红村搬到骡坪镇茶园村,易宗天对如今的生活感到十分满意,“生活条件更便利,就近务工两不误。”
在巫山像易宗天一样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质量的案例还有很多。
“区位劣势、加之基础条件薄弱,巫山的脱贫之路确实走得不容易。”巫山县扶贫办主任朱钦万介绍,巫山县位于重庆最东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群山广袤、峡谷幽深、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6%,1.2万户贫困户(占全县贫困户数的一半)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边远山区,土地贫瘠、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因灾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直面这一发展难题,近年来,巫山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10年前,巫山县开创全国先河,实施了“重庆第一穷乡”——庙堂乡整乡搬迁,探索出深度贫困山区的脱贫之路。依托“庙堂经验”,巫山先后完成庙堂村、万梁村、大红村等“3村6社”的整体搬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1.09万人,开辟山区精准扶贫“攻坚拔寨”新路径。
开好健康扶贫“新药方”
阻断“病根”拔“穷根”
陶世银是巫峡镇白泉村村民,更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3月,陶世银因心口疼痛难忍被家人送往县人民医院医治。检查显示陈世银患有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得知这个消息,原本饱受贫穷折磨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住院期间,了解到陶世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精准扶贫医疗惠民政策,相关工作人员当即帮助陶世银办理了相关手续。
陶世银住院期间治疗总费用共51312.9元,除正常医保报销35315.6元外,民政救助1144.98元、医院减免280.6元及政府补助14571.72元,算下来,基本上自己没花什么钱。
“多亏了国家政策好,治好了我的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陶世银说,如今,自己已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每半个月,家庭医生还会到家里进行随访,日子越过越好,一家人的生活又有了奔头。
巫山县建档立卡的9万贫困人口中,发现因病致贫的有2.5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8%,是全县精准扶贫的最大“拦路虎”,也是精准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彻底根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顽症”,巫山县创新思维,率先探索实施“123456”医疗扶贫模式,即:“千名医务人员‘一帮一’救助贫困家庭患者”攻坚行动,对家庭主要劳动力或因生活不能自理直接影响主要劳动力就业的家庭患病成员“两类人”,按照“集中初筛复查、分批次入院治疗、全程跟踪服务”三个步骤,采取医保报销、医院减免、政府补助、患者自付“四个一点”治疗费用结算模式,达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体检筛查、巡回义诊、签约服务、药品发放“五个全覆盖”,实行村卫生室六级管理,全力实现“治愈一人、脱贫一户”目标。
截至2018年7月底,全县累计救治18209人次,出院17747人次,治疗好转恢复劳动能力达80%以上,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5%以内。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3月1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并与代表们交流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在发言中详细汇报了巫山如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守好“两岸青山”、永葆“一江碧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深化脱贫攻坚,引导群众种好巫山脆李这一“摇钱树”,很多农民靠种果树致了富。
曲尺乡权发村六组村民王恩海就是众多靠种植脆李实现脱贫增收村民中的一人。
王恩海所在的权发村位于大山深处,早年间,为了脱贫致富王恩海做过生猪生意。后来,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巫山县加大了脆李种植力度。
王恩海渐渐发现,政府对于种植脆李越来越重视,不仅有补贴,技术人员还上门解决种植难题。
“有项目、有政策、有技术保障,还有啥子事情会比种脆李风险更小呢。”王恩海也积极地投入到种植脆李的行动中。
靠着种植脆李,每年王恩海就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如今,靠着种植脆李,王恩海在县城买了房,最近还花35万元在老家起了一栋有落地大玻璃窗的“豪宅”。王恩海做梦也没想到,曾是“田边地角耍耍水果”的脆李,如今却成了自己致富的“终极法宝”。
据统计,巫山全县超过三分之一的贫困户因种植脆李而脱了贫。
然而,脆李只是巫山特色骨干产业中的一种。
巫山县有着全市最好的光热条件和充沛降雨,为此,巫山县积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经过数十年的产业发展积淀,巫山最终确立了“1+3+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17年底,山羊出栏60万只,种植烤烟6万亩、脆李22万亩、中药材20万亩、柑橘13.6万亩、干果15万亩,基本实现了“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
抓实就业扶贫举措
助推全县脱贫攻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能顺利实现就业,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起到了根本性、可持续性的作用。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巫山县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根据贫困户培训需求和乡镇、村社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整合部门资源,强化技能技术培训。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农户,到如今月收入达5000元的“巫山·红叶姐”,巫山县三溪乡桂坪村一组村民张朝凤觉得这一切还得感谢政府在就业扶贫方面提供的帮助。
然而,通过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就业只是巫山县众多就业扶贫举措中的一项工作。
为切实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巫山县还结合“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扶贫专项宣传招聘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企业和贫困劳动力搭建对接平台。
同时,巫山县结合劳务大县特点,对接市场需求,重点打造“巫山建工”“巫山·红叶姐”劳务品牌,采取自愿报名、妇联发动、乡镇(街道)输送等多种方式,帮助“巫山·红叶姐”“巫山建工”有序转移就业。对产业发展不能脱贫又无法外出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巫山县还提供保绿、保洁、道路管护等公益性岗位。截至今年5月底,全县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387个,促进了贫困家庭就业增收。
文/张亚飞 唐楸 王琳琳 梁长燚